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yún
fēng
héng

朝代:宋作者:叶梦得浏览量:3
yún
fēng
héng
zhàng
guān
sān
miàn
zhēn
chéng
yóu
dào
juǎn
huí
cháo
jìn
chù
qiū
shuǐ
nián
tiān
绿
bìn
rén
guī
jīn
suī
zài
kōng
yǒu
qiān
jīng
xuě
zhuī
xún
mèng
màn
shī
yóu
jié
wén
dào
zūn
jiǔ
dēng
lín
sūn
láng
zhōng
hèn
cháng
shí
wàn
yún
tún
guā
wǎn
luò
jīng
míng
miè
chuī
fēng
gāo
huà
chuán
yáo
xiǎng
xiào
tūn
qióng
dāng
shí
céng
zhào
gèng
shuí
chóng
wèn
shān
yuè

译文

云雾缭绕的山峰,就如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真是尤异奇特。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秋水蓝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当年从这里回去时我的头发还是青的,如今我虽还活着,但只剩下满头如雪的白发了。回想当年情景,如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像往日那样雄浑奔放。听说孙策在酒筵上登临北固山,可惜他壮志未酬就饮恨千秋,不禁在长歌中抒发感慨。眼前万里浓云绵亘,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时明时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看着华丽的船我不禁想象着,谈笑之间横扫金人的老巢。这时月亮从东山升起,古往今来发生的事件,有谁去问过这月儿呢。

逐句剖析

"云峰横起":云雾缭绕的山峰,

"障吴关三面":就如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

# 吴关三面:指北固山。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其山三面临水,高数十丈,江防险要之地。吴关:谓当年吴国辖境,这里指今江苏沿江一带。 三面:东、西、雨、雨南三面。

"真成尤物":真是尤异奇特。

# 尤物:珍贵物品,这里指山奇特可贵。

"倒卷回潮目尽处":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

"秋水黏天无壁":秋水蓝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 无壁:迥远无边际。壁,边也。

"绿鬓人归":当年从这里回去时我的头发还是青的,

"如今虽在":如今我虽还活着,

"空有千茎雪":但只剩下满头如雪的白发了。

# 千茎雪:指满头白发。

"追寻如梦":回想当年情景,如梦一场,

"漫余诗句犹杰":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像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闻道尊酒登临":听说孙策在酒筵上登临北固山,

"孙郎终古恨":可惜他壮志未酬就饮恨千秋,

# 孙郎:指孙策,常携酒登临镇江北固山游宴。

"长歌时发":不禁在长歌中抒发感慨。

"万里云屯瓜步晚":眼前万里浓云绵亘,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

# 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东邻镇江,西望南京,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落日旌旗明灭":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时明时暗。

"鼓吹风高":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

# 鼓吹:这里泛指军乐。

"画船遥想":看着华丽的船我不禁想象着,

# 画船:这里指战船。

"一笑吞穷发":谈笑之间横扫金人的老巢。

"当时曾照":这时月亮从东山升起,

"更谁重问山月":古往今来发生的事件,有谁去问过这月儿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云峰横起》是宋代词人叶梦得创作的词作。上片以突兀云峰发端,在雄浑景物描写中融入“绿鬓”到“白发”的今昔对比,暗含身世沧桑之感;下片借“江东孙郎”“瓜步之旗”等典故,映射时事,抒发收复失地、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此词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作,于简淡笔触中彰显雄杰气韵,深得东坡词豪放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叶梦得(1077~1148),南宋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绍圣进士,绍兴元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颇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诗词文皆工。诗歌笔力雄厚,风格多样,或豪宕悲壮,或疏快洒脱,犹有北宋诗人遗风,颇为时人所重。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以后,经战火的洗礼,词风一变为激昂慷慨。词风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四十余年后,叶梦得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游镇江北固山,触景感怀,遥思历史,遂和东坡原韵,写下这首气势与之比肩的怀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中勾勒秋日江山的雄浑景致,通过人生阶段的今昔比照抒发岁月沧桑之感,借助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的交织,寄寓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及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在疏朗中蕴含豪迈,承袭苏轼词的豪放神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云峰横起”“回潮倒卷”等景物描写,融入“绿鬓”“白头”的今昔感慨,借山川秋色抒发身世变迁之慨。用典:“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句,巧用孙策典故。孙策曾携酒登临游宴,年少有为却壮志未酬早逝。作者在此借孙策之事,感慨英雄已逝,自己虽心怀壮志却难展抱负,借古抒怀,表达对历史兴衰与个人境遇的深沉感慨。虚实相生:“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壁”等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展现云峰、江潮、秋水等;“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等为虚写,想象孙策游宴及战场旌旗等场景,虚实结合,拓展词境,深化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借景抒怀,开篇“云峰横起”,奇峰突兀,气势恢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紧接着“障吴关三面”,生动地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峰如屏障般遮蔽了古吴国辖境的东、西、南三面,吴关在此泛指今江苏沿江一带。“真成尤物”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云峰的由衷赞叹。这三句是作者仰观云峰后的真切感受,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阔。随后,作者视角从仰视转为平视,“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无际,一个“秋”字点明了时令,让画面更具季节特色。接下来,作者由写景转入抒情。他回忆起自己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任时五十多岁,还算壮年,“绿鬓人归”,归来时头发尚青;可此次重返故地,已过花甲之年,虽人还健在,却已满头白发。回想当年的情景,恍如大梦一场。然而,他的诗情并未减退,下笔依旧雄浑奔放。作者虽感年岁渐长、精力不如从前,但并无伤感之情,反而以“诗句犹杰”自豪,足见其胸襟之开阔。词的下片,作者目睹眼前景物,思潮涌动,感慨万千。他联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孙策常携酒登临此山,引吭高歌。那时的孙策年少英武、手握雄兵,胸怀澄清天下之志,可惜壮志未酬,饮恨而终。“万里”以下五句,是作者游兴已尽下山回到船中后的思绪。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密布,瓜步一带夕阳映照下的军营旌旗明灭,鼓角声随风传来。此时淮水以北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遥不可及。作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直捣金人腹地,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结尾两句“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极为精妙。东山升起的月亮,见证了古往今来诸多历史事件,孙策、率军南下的北魏太武帝都曾被其照耀。然而,如今又有谁会去询问月亮那些过往的故事呢?此句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此词系步他人原韵而作,虽受韵律限制,却言情状物虚实相生,行文节奏错落有致。词中今古意象交织,作者始终置身其间,以自身感慨串联时空。整体情调昂扬健康,气韵自然流畅,无刻意雕琢之痕,于依韵填词的约束中彰显出从容浑成的艺术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句写江上所见,从云峰着想,笔势亦如云峰突兀。“回潮”二句波长天阔,思接浑茫。“绿鬓”数句观河面皱,虽属恒情,而笔殊俊爽。下阕追慨孙郎,“落日”、“云屯”二句英词壮采,颇似东坡。此调本和东坡韵也。

近代学者、诗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忆秦娥·春酲薄》

下一篇:宋·李弥逊《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