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è
qiáo
xiān
·
·
piān
zhōu
zuó

朝代:宋作者:吴潜浏览量:3
piān
zhōu
zuó
wēi
tíng
xiào
duàn
xián
yún
qiān
qián
shān
guò
lái
jìn
què
rén
jiān
shǔ
luò
tiān
dōu
shì
tuán
qiū
chī
ér
ái
xīn
liáng
dào
西
fēng
yòu

译文

昨天我的小船停泊在这里,我独自登上高高的亭子呼啸,放眼望去,悠闲的白云飘向千里之外。前山的急雨越过小溪而来,全部洗净、将人间的暑气。傍晚时分,乌鸦栖息在树梢,野鸭在天边落下,这一切都预示着秋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开来。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欢喜地庆祝着新凉的到来,却不懂得、西风已经悄然吹起,季节正在悄悄变换。

逐句剖析

"扁舟昨泊":昨天我的小船停泊在这里,

"危亭孤啸":我独自登上高高的亭子呼啸,

# 危亭:高亭。

"目断闲云千里":放眼望去,悠闲的白云飘向千里之外。

"前山急雨过溪来":前山的急雨越过小溪而来,

"尽洗却、":全部洗净、

"人间暑气":将人间的暑气。

"暮鸦木末":傍晚时分,乌鸦栖息在树梢,

"落凫天际":野鸭在天边落下,

# 凫:水鸭,野鸭。

"都是一团秋意":这一切都预示着秋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开来。

"痴儿騃女贺新凉":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欢喜地庆祝着新凉的到来,

# 騃:意同痴、呆。

"也不道、":却不懂得、

"西风又起":西风已经悄然吹起,季节正在悄悄变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鹊桥仙·扁舟昨泊》是南宋词人吴潜的词作。此词借景抒情,起笔叙事,描绘出词人泊舟后于危亭独啸、眺望闲云的情景。前山急雨洗去暑气,暮鸦、落凫等秋景出现,词人借景抒发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结尾写孩童庆贺新凉,不知西风又起,更添时光易逝之感。上阕开篇营造出孤寂闲适氛围,急雨洗暑气为秋意的出现做铺垫;下阕集中展现秋景,以景语含情语,结尾通过对比孩童与词人的心境,深化感慨。该词体现了吴潜词作善于借景抒情的特点,将个人的宦海心境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状物生动,反映了当时文人在动荡时局下的心境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起笔三句:“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此三句叙事兼写景。词人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自己的行踪与状态,扁舟刚泊,便登上危亭。“孤啸”一词,生动展现出词人在亭上独自长啸的情景,一个“孤”字,既点明形单影只的状态,更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之感。而“目断闲云千里”,目光追寻着千里之外的闲云,一方面,“闲云”给人轻松、自在之感,似能让词人暂时忘却烦恼;另一方面,目力穷尽仍凝望远方,隐约透露出念远、怀乡之情。从写作手法看,这几句采用白描手法,质朴自然地呈现场景,却将词人复杂心境巧妙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略带孤寂、惆怅的情感基调。“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这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急雨过境的画面。前山的急雨越过溪流席卷而来,“过”字生动写出雨势的迅猛。“尽洗却、人间暑气”,不仅写出这场雨将暑气一扫而空的自然效果,更蕴含着词人的主观情感。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人间暑气象征着词人心中的烦闷、尘世的喧嚣与烦恼,而急雨洗暑气,仿佛将词人内心的阴霾也一并洗净,让他在这一瞬间获得了畅快之感,其心情也从之前的复杂烦闷转为暂时的轻松愉悦,体现出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下阕“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此三句着重写景,却景中含情。“暮鸦木末”,暮色中的乌鸦栖息在树梢,暮色增添了几分凄凉,乌鸦本就常被赋予哀愁的意象,二者结合,强化了惆怅之感;“落凫天际”,天边的野鸭飞落,营造出一种高远、寂寥的氛围。“都是一团秋意”,词人用“一团”来形容秋意,将抽象的秋意具象化,且这“一团”秋意,就像一团乱麻,缠绕着词人,难以理清,委婉细腻地传达出其内心深处的愁绪与烦躁。从表达技巧看,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借秋景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惆怅,同时“暮鸦”“落凫”等意象的组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结尾“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此句以对比手法,将“痴儿騃女”与词人自身心境形成鲜明对照。“痴儿騃女贺新凉”,天真的孩童们只知庆贺新秋的凉爽,他们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这份清凉。而“也不道、西风又起”,在孩童们欢乐之时,词人却敏锐地察觉到西风悄然吹起,季节又在不知不觉中推移。这里化用苏轼词句,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词人历经宦海浮沉,对时光的流逝更为敏感,孩童的欢乐与自己的感慨形成强烈反差,益发凸显出词人内心的悲凉,进一步深化了全词感慨流年、壮志难酬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长庚《行香子·题罗浮》

下一篇:宋·王令《出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