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满溪":青蘋满溪,
# 蘋:即田字草。多年生蕨类植物,常见于浅水中。
"柳绕堤":垂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我相送行人到溪水西边,不得不回去,
"回时陇月低":回去时山月低垂,天色已将拂晓。
# 陇月:即山月,低垂近陇的月亮。陇,通“垄”,高丘。
"烟霏霏":山水原野,烟霭霏霏,
# 霏霏:浓盛貌。
"风凄凄":寒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转身背靠朱门,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
"寒鸥相对飞":只见寒鸥相对而飞。
# 寒鸥:寒天的鸥鸟。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描绘了满溪的蘋草、绕堤的柳树、低垂的月亮、霏霏的烟霭、凄凄的寒风以及寂寒的鸥鸟等诸多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意境。通过这些景致的刻画,体现出送者在送别之际内心的不舍与凄凉,将送别的惆怅之情熔铸于景中,以景语结情,表达出送者那复杂而凄迷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烘托:“寒鸥相对飞”描绘出天地间寒鸥在霏霏晓烟中与孤独送者相对的画面,以寒鸥的自在飞翔与送者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送者的孤寂与哀伤,将词中凄迷的情感推向极致。渲染:“烟霏霏,风凄凄”通过描绘拂晓后山水原野间烟霭弥漫、寒风交加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氛围,做到了景象与心情相契合,强化了词的哀伤基调。融情于景:“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中“寒鸥相对飞”描绘出寒鸥成双相对而飞的画面,以寒鸥的相伴反衬词人此时的孤独,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对行人离去后的孤单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送行途中的景象:“蘋满溪,柳绕堤。”满溪的青蘋,如同萋萋芳草,无不寄托着离别情思。而那环绕堤岸的垂柳,仿佛暗示着送行者沿着蜿蜒的溪边柳堤,一路相伴,行之甚远。这短短六个字,将情感巧妙融入景色,把送行之事隐匿于景物描绘之中,意蕴丰富却又言简意赅。“相送行人溪水西”紧承上文,明确点出送行这一事件,同时也揭示了全词的主旨。千里相送,终有尽头,“溪水西”便是送者止步、行人离去的地方。此处虽未直言,但无限的凄然与怅惘,已尽在言外。水西一别,行人渐行渐远,送者无奈只能踏上归途。上阕结尾描绘了送者归来时所见之景:“回时陇月低。”这里的陇月指山月,山月已然低垂,意味着天将破晓。由此可知,送行的时间是在拂晓之前。要知道,古人远行,常常选择在黎明前甚至夜半就启程。“回时”二字,表明送者顺着来时的路折返。方才还与行人一同沿此路前行,此刻却独自逆路返回,形单影只,唯有那低垂的陇月相伴。“陇月低”这三字极为精妙,将景物特征与送者的情感特征相呼应。陇月的低垂,恰似送者低落的心情,那低垂的月亮,俨然成为了送者沉重心境的象征。词的上片着力描绘送别场景,下片则转而刻画别后情境。下片“烟霏霏,风凄凄”两句,全然是景语。拂晓过后,山水与原野之上,烟霭如轻纱般弥漫,寒风亦凛冽地呼啸交织。送行者的内心,同样被凄迷怅惘的情绪所萦绕,这景语恰似其心境的写照。此两句不仅做到了景象与心情的妙合无垠,更在声情与词情上达成了高度契合。这短短六字,字字皆为阴平,读来仿佛诉说着无尽凄凉,愈发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凄楚之意。“重倚朱门听马嘶”一句,细腻地刻画了送行者的举动与心境。送行者已然回到家门,内心却难以平复。家门不仅未能带来慰藉,反而撩拨起满心的伤痛。于是,送行者转过身,背靠着朱门,面向远方,再次举目探寻行人离去的方向。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有空旷的道路,入耳的唯有过往马匹的嘶鸣声,却再也寻觅不到那人的身影。想必这一声声马嘶,如同重锤般,一下下揪紧送行者的心。结句“寒鸥相对飞”将词中那凄迷的情感推向了巅峰。此刻,天地之间,唯有寒鸥在霏霏晓烟中上下翻飞,与形单影只的送行者相对而立。人与鸥默默相对,四周一片静谧。这看似无声的静谧里,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哀伤。此句还以含蓄的笔触暗示了送行者为女性,而离去的行人是男性。温庭筠《河传》词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与这首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抒情主人公送别归来,听到路上传来马嘶声,便倚靠着门,侧耳倾听。一个“听”字,生动地展现出她心动神驰的模样;而一个“重”字,更让人能深切感受到她念念不忘的深情。由此不难推断,骑马离去的必定是情郎,而“倚朱门”的自然是满怀哀怨的女子。作者并未在明处直白点明,而是通过“听马嘶”这一细节,委婉曲折地传递出这一信息。
4. 作品点评
此词一大突出亮点,在于词调声情与词情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融合。整首词采用平声押韵,其音韵低回婉转,仿若有人在低声倾诉、如泣如诉,营造出一种哀婉的氛围。不仅如此,该词句句押韵,韵脚安排极为紧密,使得声情表达更为急切紧凑。尤其是过片的两句,全部选用阴平声,这种音调的低抑之感愈发明显。这般低抑的韵脚、字声,搭配上密集的韵位,共同构建出一曲饱含深情、凄恻动人的乐章。而这凄美的曲调,与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相互呼应,从外在的音律到内在的情感,表里如一,改为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上一篇:宋·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下一篇:宋·释志璇《偈五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