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望中州叹黍离":不要望着中原之地感叹黍离之悲。
# 黍离:《诗经》篇名。周平王为避犬戎之害而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宫殿宗庙成了废墟,上面长满了黍子,十分感伤,就写了《黍离》这首伤悼的诗。其中首句是“彼黍离离”。后世往往用“黍离”来代指故国的残破。,中州:指沦陷于金人之手的中原地区。
"元和圣德要君诗":元和年间的圣德需要你用诗歌来歌颂。
# 元和圣德要君诗:唐代韩愈因为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平定了几处藩镇割据势力,使全国得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就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来歌颂此事。这里借用韩诗篇名,是勉励卢国华要为本朝收复中原失地而写出乐观的作品。
"老去不堪谁似我":年老体衰,谁又能像我这样呢?
"归卧":只能归隐山林。
"青山活计费寻思":思考如何在青山中度过余生。
# 活计:谋生的办法。,青山:指隐居之地。
"谁筑诗墙高十丈":有人筑起高十丈的诗墙。
"直上":直上云霄。
"看君斩将更搴旗":看你像战场上的勇士一样,斩将夺旗。
# 斩将更搴旗:打仗时杀死敌方大将,拔取其军旗。语本《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这里借喻占领文坛。
"歌舞正浓还有语":歌舞正酣时,还有话要说。
"记取":记住。
"须髯不似少年时":你的胡须已不像少年时那般浓密。
# 须髯:胡须。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写作手法
化用:词中“莫望中州叹黍离。”化用《诗经·黍离》的典故,表达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同时劝诫友人不要只沉溺于悲叹,而应积极作为。“元和圣德要君诗。”则借唐代韩愈《元和圣德诗》的典故,勉励友人以文学为抗金事业呐喊。对比:通过“老去不堪谁似我。”与“看君斩将更搴旗。”的对比,表现出词人自身的迟暮与友人的年轻有为,表达对友人的期望。借景抒情:“青山活计费寻思。”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艰辛,表达词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友人应积极进取。
2. 分段赏析
上阕:“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开篇两句劝慰友人不要因中原未复而忧愁,而应以诗歌记录当下的盛世。这里用“黍离之叹”(指对故国的哀思)反衬出对友人的鼓励,希望他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时代,用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诗人自嘲年老体衰,感叹无人能像自己这般无奈。以“归卧青山”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羡慕与无奈。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期许。下阕:“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诗人以“诗墙”为喻,鼓励友人要像筑起高墙一样,不断积累文学成就。这里的“斩将搴旗”(比喻取得重大胜利)象征着友人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期许。“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最后三句以轻松的笔调提醒友人,即使在欢乐的场合,也要记住岁月的流逝。这里的“须髯不似少年时。”既是对友人的提醒,也是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友人的深情。
3. 作品点评
《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这首作品以质朴自然的笔触,展现出作者对友人的坦诚与关怀。其语言直白而真挚,毫无矫饰,既体现了作者的率真性格,又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期望。整首作品洋溢着激昂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刻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感。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不仅令人动容,更彰显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坚守的高尚情怀。
上一篇:宋·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下一篇:宋·宋自逊《五月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