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墨弯弯画":用香墨勾画弯弯的眉毛,
# 香墨:画眉用的青黛色颜料。
"燕脂淡淡匀":胭脂淡淡地匀在脸上。
# 燕脂:即胭脂。
"揉蓝衫子杏黄裙":身着蓝衫和杏黄裙,
# 揉蓝:蓝色。蓝,可提取蓝色颜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北宋黄庭坚《点绛唇》:“泪珠轻溜,浥损揉蓝袖。”
"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独倚栏杆上默默地涂着口红。
# 点檀唇:点口红。檀:檀色,近赭的红色,屡见《花间集》,如张泌《生查子》“檀画荔枝红”,表示这个颜色最为明白。这口红只圆圆地涂在唇中间,故曰“点”。
"人去空流水":情郎一去如流水,
# 流水:隐喻时光悄悄地逝去。
"花飞半掩门":她却半掩着房门盼人归。
"乱山何处觅行云":情郎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如何寻得到他的踪迹呢?
# 行云:这里指在外寻欢作乐的丈夫。宋玉《高唐赋》说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遂以“行云”、“云雨”指男女欢会。,乱山:比喻心烦意乱的女子。
"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一直等到黄昏,又是一弯新月挂在天边。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它通过工笔重彩的妆扮描写与冷寂萧索的景物烘托,描绘了一位女子盛装等待恋人归来的场景,展现了其从精心梳妆到深夜独对黄昏的孤寂心境,深刻表达了封建时代女性在礼教束缚下对爱情的隐忍期待与无望守望。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下片寓情于景,通过残春意象与时空转换,象征时光流逝与情人的无情离去,暗含女子对青春虚度的焦虑。比喻:“乱山何处觅行云”中“行云”暗指女子的恋人。云本无根,飘忽不定,古人常以“行云流水”比喻情感的无常与男子的薄幸。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细腻的色彩描写与动作刻画,勾勒女子精心梳妆的孤寂场景。“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二句,以“香墨”与“燕脂”的明暗对比,以及“弯弯”“淡淡”的叠词修饰,既展现眉黛弧度的柔美与胭脂晕染的含蓄,又暗示女子妆容的精致工致。虽未直言“画眉”“匀面”,但“画”与“匀”的动态细节已跃然纸上,宛若工笔仕女图。后句“揉蓝衫子杏黄裙”进一步以冷暖色调的碰撞强化视觉层次:揉蓝衫似水色氤氲,杏黄裙如春晖流转,色彩明艳却不失雅致,与“独倚玉阑无语”的静默姿态形成张力,暗藏华服盛妆下的孤寂。末句“点檀唇”以“圆圆”状唇形,细节处见巧思,而“无语”二字如定格镜头,将期待与失落凝于方寸之间,为下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转而以景寓情,通过残春意象与时空转换,深化离思之苦。“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以“流水”喻指情郎踪迹难寻,暗含“逝者如斯”的怅惘;“花飞”既写暮春凋零,又隐喻韶华虚度,与“泪眼问花”的古典意象遥相呼应。“半掩门”以物理空间的留白映射心理的未竟之念——门扉未闭,似在等待;风拂花落,又似叹息。结句“乱山何处觅行云”化用雍陶“君若无定云”诗意,以“乱山”拟心绪之纷扰,“行云”喻薄情郎行踪无定,移情于物的手法凸显觅而不得的焦灼。末句“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以“又是”点破循环往复的等待,新月如钩钩起往昔,黄昏暮色吞噬希望,昼夜交替的临界点强化了等待的徒劳感,“又”字暗含无数次失望的叠加,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全词以“情”为暗线贯穿始终,上片绮丽香艳,下片凄清淡远,而又以情上下贯之。全词语言清丽,语意婉约,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质。
# 声情得所。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续集》
# 上片写一独立的美人,多用颜色字而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笔画。过片用“人去”两字紧接上文,非常清楚。下片亦不多说情事,只是写景,“人去”以下,一气呵成,绝无停顿,真见得风流云散,其意自明,亦无须多说了。
现代诗人、散文家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贺铸《小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