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tài
gō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cǎo
yún
shù
yīn
luò
tán
tán
sān
shí
liù
bēi
liú
shuǐ
bái
tóu
xiǎng
jiàn
jiāng
nán

译文

青草蔓延,与浮云相连,一片迷蒙,树阴之下,落日余晖,潭水幽深。西太一宫边众多池塘的流水潺潺,满头白发的我不禁想起了江南故乡。

逐句剖析

"草色浮云漠漠":青草蔓延,与浮云相连,一片迷蒙,

# 草色浮云漠漠:张本作柳叶鸣蜩绿暗。

"树阴落日潭潭":树阴之下,落日余晖,潭水幽深。

# 树阴落日潭潭:张本作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流水":西太一宫边众多池塘的流水潺潺,

# 流:龙舒本作宫烟,张本作陂春。,三十六陂:池塘名,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的天长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春水,一作“流水”。

"白头想见江南":满头白发的我不禁想起了江南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六言绝句。此诗描绘了西太一宫周围草色浮云、树阴落日、陂水潺潺的景色,勾起诗人对江南的思念。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眼前之景与心中的思乡之情相融合,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景细腻,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后两句由景及情,以“白头”和“江南”传达出岁月流逝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整首诗语言自然,意境深远,看似写景实则饱含深情,给人以韵味悠长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题壁诗是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诗人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所作。在初游到重游的漫长时光里,诗人经历了父母双亡的家庭变故,目睹国事艰难,而自己在事业上也尚未有所建树。在此情境下,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夏日黄昏西太一宫的景色,借眼前之景,由水联想到江南,自然过渡到对江南故土的思念,同时通过色彩鲜明的景物与自身“白头”的对照,表达了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对亲人故土的深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在语言运用上,“漠漠”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草色与浮云交融时那种弥漫、广袤且略显朦胧的状态,给人以开阔而悠远的视觉感受;“潭潭”则精准地刻画出树阴之下,落日余晖洒落形成的深邃、静谧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一抹光影中的安宁。从表达技巧来讲,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仅用简洁的语言就勾勒出一幅夏日特定时刻的自然景象。虽未作过多渲染,却营造出一种深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此联展现出一幅开阔又略带清幽的画面。无边无际的草色与飘浮的云朵相连,仿佛天地间一片苍茫;而浓密的树阴下,落日静静地散发着余晖,光影交错,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夏日场景之中。第二句“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江南”。在内容主题上,诗人的思绪由眼前西太一宫附近的陂水,自然而然地飘向了江南。通过对陂水的描写,借景抒情,将自己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以及抚今追昔的复杂情感,巧妙地蕴含在诗句之中。“白头”这一形象的出现,不仅暗示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也增添了一种身世之感,使得这种思念之情中又夹杂着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在语言风格上,诗句质朴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但却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表达技巧方面,“三十六陂”这一表述,不仅点明了地点,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诗人以现实中的陂水之景为触发点,勾起对江南的回忆与情感,虚实结合,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意境广度,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施枢《高园》

下一篇:宋·沈规《九月一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