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o
zhōu
jué
·
·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hàng
xià
jiā
rén
shì
lèi
hén
mén
qián
zhuàng
shì
yún
cāng
huáng
jūn
wáng
yǒu
zhèng
jūn

译文

账下美人正在擦拭脸上泪痕,门前壮士仿佛依然气势如云。上天不辜负代王的志向,患难见真情惟有:虞姬和郑君。

逐句剖析

"帐下佳人拭泪痕":账下美人正在擦拭脸上泪痕,

# 帐下佳人拭泪痕:指虞姬拭泪唱和。

"门前壮士气如云":门前壮士仿佛依然气势如云。

# 门前壮士气如云:指项羽唱《垓下歌》。

"仓黄不负君王意":上天不辜负代王的志向,

# 不负:不辜负、不背叛,亦即不向汉军投降。,仓黄:一作仓惶,情势急迫,此处指项羽面临败亡。

"独有虞姬与郑君":患难见真情惟有:虞姬和郑君。

# 郑君:郑荣,项羽旧臣,被俘后,不肯接受刘邦赐名“郑籍”,终被驱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姬墓》出自宋代诗人苏轼之手,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凭吊之作。诗的前半部分,生动描绘了虞姬含泪诀别、挥剑自刎,以及项羽慷慨悲歌的悲壮场景;后半部分,则着重赞颂了虞姬与郑荣面对困境时,始终坚守的忠贞气节。整首诗语调哀婉,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氛围,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意蕴,引人不断思索历史与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虞姬墓》由北宋苏轼所写。熙宁三年五月,苏轼因私盐案牵连,闲居家中长达一年多。熙宁四年深秋,他上表请求到州县任职,获许后前往杭州任通判。 当时35岁的苏轼携妻带子南下,先在陈州与弟弟苏辙相聚,而后一同乘船沿淮河向东行进,途中经过寿州、荆州、濠州等地。同年十月,苏轼抵达濠州,在好友濠州太守、定远知县赵倚的陪同下,游览了定远县的虞姬墓,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该诗也是《濠州七绝》中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描绘了在项羽营帐中,虞姬擦拭泪痕的场景,以及门前壮士们意气风发的模样,体现了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虞姬和郑君对君王的忠诚,表达了诗人对虞姬和郑君这种忠义精神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项王兵败前“门前壮士气如云”所展现出的众多将士的豪迈气概与项羽失败后众人的表现作对比,突出失败后唯有虞姬和郑君“不负君王意”,渲染出世事沧桑的悲慨,也体现出忠诚气节之人的难能可贵。用典:诗中虽未明确引用具体典故,但化用了垓下之围的历史故事,再现当年悲壮场面,如“帐下佳人拭泪痕”描绘了虞姬为项羽前途担忧而泪流满面,呼应了项羽作《垓下歌》时“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情境,让读者更易理解诗歌内涵。托物言志:通过赞颂虞姬和郑君在危难和改朝换代之际对君王的坚贞忠诚,批判那些轻易改变志向、背叛之人,借此表明自己刚直守节的心志,抒发对忠诚气节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苏轼笔下的七言绝句怀古佳作。“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寥寥数语,便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紧张场景。彼时,楚霸王项羽陷入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帐下佳人”即陪伴项羽南征北战的虞姬。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虞姬容貌娇美,性情温婉,知书达理,深受项羽宠爱。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却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战败,被刘邦的汉军重重围困。刘邦巧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最终全军覆没,上演了凄美动人的“霸王别姬”悲剧。后人依据项羽的《垓下歌》推测,虞姬为断项羽后顾之忧,激发其奋战斗志,选择在楚营内自刎。她的大义与对爱情的忠贞,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此乃咏古之议论。苏轼面对孤坟残阳,往昔霸王的豪迈气势已不复存在,唯有美人的孤魂留存,心中感慨万千。传说虞姬是吴地人,容颜绝世,众多登门求亲者皆不入她的眼。她家附近庙前有一尊重达千斤的大铁鼎,虞姬曾言,能举起此鼎者,她便以身相许。项羽途经庙前,轻松举起铁鼎,于是虞姬成为他的妻子,“霸王举鼎”的故事也千古流传。此后,虞姬始终追随项羽辗转征战。而郑君即郑荣,作为一名义士,他是项羽的部将。项羽死后,汉高祖刘邦下令,项羽旧部提及项羽时须直呼“项籍”,不得称“项王”,郑荣坚决不从。最终,那些遵从命令直呼“项籍”的人被封为大夫,唯有郑荣被逐出朝野。重情重义之人总是令人敬佩,后来,郑荣的子孙官至汉朝丞相,他也被誉为一代名臣。苏轼自求“外放”,处于亲疏友绝的境地,其复杂心境与当年项羽垓下被围、众叛亲离的状况颇为相似。这首《虞姬墓》堪称苏轼咏史怀古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当历史人物与作者自身的人生境遇相融合,被重新解读和传唱时,他们不再是刻板、枯燥、冰冷的形象,而是被赋予了苏轼的人文关怀。

4. 作品点评

苏轼创作《虞姬墓》时,正处于自请“外放”的艰难时期,彼时身边亲疏离散,内心满是孤寂与无奈。这一境遇,恰似当年项羽深陷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凄凉。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自身复杂的心绪融入对历史的咏叹。他笔下的虞姬与郑荣,不再仅仅是尘封史书中的人物,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情感与气节。苏轼借对二人忠贞不渝的歌颂,倾诉着自己在困境中坚守操守的心声。这种将个人人生际遇与历史人物紧密相连的创作手法,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也让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成为其咏史怀古诗作中的经典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

下一篇:宋·沈端节《如梦令·雨后轻寒天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