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liǔ
yīn
tíng
yuàn
zhān
fēng
guāng

朝代:宋作者:曾觌浏览量:3
liǔ
yīn
tíng
yuàn
zhàn
fēng
guāng
nán
qīng
zhòu
zhǎng
xīn
zhǎng
xiǎo
chí
táng
shuāng
shuāng
shuǐ
máng
píng
sǎn
màn
piāo
yáng
qīng
yíng
tài
kuáng
wèi
lián
liú
luò
hóng
xiāng
xián
jiāng
guī
huà
liáng

译文

庭院深深,杨柳阴浓,占尽风光,在这美丽的环境里燕子双双终日呢喃,一池春水,荡漾着碧波,燕子双双掠水而过。池塘中浮萍散漫,池塘上柳絮飘扬,燕子体态轻盈,欢快肆意。落花随水流去,燕子非常怜惜,便把那一片片的落花衔到梁上的巢里去了。

逐句剖析

"柳阴庭院占风光":庭院深深,杨柳阴浓,占尽风光,

"呢喃清昼长":在这美丽的环境里燕子双双终日呢喃,

# 呢喃:形容小声说话,泛指女孩子的撒娇时的声音。

"碧波新涨小池塘":一池春水,荡漾着碧波,

"双双蹴水忙":燕子双双掠水而过。

# 蹴水:点水,踏水,掠水。

"萍散漫":池塘中浮萍散漫,

# 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

"絮飘飏":池塘上柳絮飘扬,

# 飘飏:飘扬,飘动飞扬。

"轻盈体态狂":燕子体态轻盈,欢快肆意。

"为怜流去落红香":落花随水流去,燕子非常怜惜,

"衔将归画梁":便把那一片片的落花衔到梁上的巢里去了。

# 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衔:含着,用嘴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是南宋词人曾觌所写的一首词。上片描绘柳阴庭院、碧波池塘的寂静环境,以“忙”字刻画燕子蹴水的欢快,动静结合。下片通过描写萍散絮飘的环境,进一步摹拟燕子形象,借燕子衔落红归画梁,展现其惜花之情,实则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写作上,全词通过环境渲染、烘托来刻画燕子,语言倩丽新巧。整首词写景咏物,生动地将燕子形象描绘得传神入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展现出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观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曾觌(1109~1180),南宋词人。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三十年为建王(即孝宗)府内知客,孝宗受禅后,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后出为淮西、浙东总管,乾道中升承宣使等职,用事近二十年,权震中外。其词多应制之作。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南宋如曾觌、张抡辈应制之作,志在铺张,故多雄丽。”因目睹中原凋零,其部分词作语多感慨,有“黍离”之悲。代表作品有《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忆秦娥·正飞雪》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所述,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初十,孝宗侍奉太上皇高宗于后苑共赏繁花。归至清妍亭观茶蘼后,众人乘御舟绕堤闲游。君臣凭栏之际,恰巧双燕掠过水面,高宗当即命曾觌即兴创作。曾觌遂呈上《阮郎归》一词,此作便是应帝王之命而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词。词的上片,先描绘柳阴庭院的静谧环境,以“呢喃”声侧面突出双燕主体,后转至池塘,借春水新涨的静态环境烘托燕子“蹴水忙”的动态,动静结合,勾勒出活泼的飞燕闹春画面。下片通过“萍散漫”“絮飘飏”渲染环境,运用明喻、暗喻摹拟燕子轻盈体态,以“狂”字增添情韵。结尾二句写燕子衔回落花,既体现燕子惜花,又反映词人怜香惜艳之情,“归”“去”呼应,赋予燕子高雅性情,映射词人内心。全词不直接写燕,却借多种手法,从环境、声音、动作、体态等方面,取燕子之神韵,生动展现燕子形象,表达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珍惜。

2. 写作手法

烘托:“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萍散漫”承接上片的“碧波新涨小池塘”,池塘中浮萍随意漂散,从下方水面的动态映衬着空中飞燕;“絮飘飏”承接起首的“柳阴庭院”,暮春时节,柳阴下柳絮飞扬,以空中的飘絮烘托燕子飞翔时的轻盈姿态,使燕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借物抒情:“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暮春时分,落花流水,本是令人伤怀之景。燕子却似乎懂得怜惜落花的芬芳,将其衔回画梁。词人借燕子这一行为,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怜惜与不舍之情,同时赋予燕子高雅的性情,实际上也巧妙地映射出自己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对比:与李清照(或周邦彦)的“落花都上燕巢泥”相比,曾觌在“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中,更着重刻画燕子衔花的过程。从发现落花、怜惜落花到将其衔回,一步一步展现得细致入微,使得燕子的形象更为生动,词人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浓郁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以工笔细描庭院深景:浓密的柳荫如绿帷垂地,将庭院笼罩于一片清凉静谧之中,“占”字赋予柳阴以主人般的掌控感,奠定了画面的空间基调。“呢喃”二字如空谷传音,虽未点破主体,却以声写形——那细碎而灵动的燕语,在悠长的白昼里织就一层绵密的音网,既暗示了燕子穿梭于柳帘之间的身影,又以听觉维度打破视觉的静谧,形成“静中有动”的张力。视角随“碧波新涨小池塘”一句转向庭院低处:雨后的池塘水位初涨,天光云影徘徊于粼粼碧波之上,而“双双蹴水忙”的燕子则如灵动的笔触,在水面划出细碎的涟漪。“蹴”字极富动感,既状写燕子贴水疾飞时尾翼轻掠水面的瞬间姿态,又以溅起的水花为画面增添动态留白,仿佛能看见双燕矫捷的身影在光影中闪转腾挪。此处以池塘的静穆为纸,燕子的跃动为墨,在动静相生间构筑出春日庭院的立体画卷,虽通篇未著“燕”字,却让双燕的形神如草蛇灰线般贯穿始终。下片“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转入写意笔法,以“萍”“絮”为陪衬,托举燕子的主体形象。“萍散漫”承续池塘水色,浮萍如碎玉般散落在碧波之上,随波轻漾,既呼应上片“新涨”的水势,又以无序的漂浮状态暗示暮春时节的时光流转;“絮飘飏”则承接起首的柳阴,白色的柳絮如雪花漫舞,在天光中划出柔美的弧线。这两种轻软之物,一浮于水,一飏于空,共同织就一个缥缈灵动的背景空间。而燕子就在这“散漫”与“飘飏”之间穿梭翻飞,“轻盈体态狂”的“狂”字堪称神来之笔——它既非贬义的“轻狂”,亦非中性的“狂野”,而是一种挣脱束缚、纵心适性的生命姿态:双燕振翅时的矫捷、滑翔时的舒展、嬉戏时的肆意,都在这个“狂”字中得到凝练的表达。结句“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则陡生情致,将视角从燕子的嬉戏转向其“行为艺术”:当暮春的落花随水流逝,词人以拟人化的想象赋予燕子以“怜香惜玉”的情志——它们仿佛懂得落红的芬芳易逝,故而振翅俯身,将凋零的花瓣衔回雕梁间的巢穴。“衔将归”的动态描写极富画面感:可以想见双燕口中含着花瓣,振翅穿过柳烟萍影,飞回画梁时尾羽扫过檐角的细碎声响。此句与李清照“落花都上燕巢泥”相比,多了“怜”的心理动机与“衔”的具体过程,让燕子从单纯的“筑巢者”升华为“情感的载体”。“归”与“去”的字面相映成趣,既形成空间上的往返动线,又暗喻着对“美好事物”的挽留之意——燕子衔回的不仅是落花,更是词人对春日韶华的眷恋,对世间美好易逝的叹惋。这种“以燕喻人”的笔法,让微观的自然景象成为宏观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在燕影翩跹中,隐隐可见词人徘徊庭院、目送春归的身影,其惜春之情、自伤之意,皆在这一“衔”一“归”中悄然流淌。

4. 作品点评

此词颇具妙味。通篇围绕燕子着笔,却无一处直接点明“燕”字。乍看似乎未在写燕,细品却觉燕子之态跃然纸上;说它刻画得像燕子,却又并非直白描绘,妙就妙在似是而非间,萃取燕子神韵而不落于表象。词人主要借烘托、陪衬之法,婉转细腻地勾勒燕子所处之境,以及其声音、动作与体态;同时辅以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段,使燕子形象鲜活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积《赠黄鲁直》

下一篇:宋·赵长卿《临江仙·日暮舟中,月明,寒甚,忆暖春围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