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寻春喜见梅":白发老人寻觅春色,欣喜地见到了梅花,
"一株临路雪培堆":有一株梅花长在路边,旁边的积雪堆得更高。
"凤城南陌他年忆":回想起往年在凤城南边的小路(赏梅的情景),
"香杳难随驿使来":梅花遥远,难以随着驿使到来。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诗人描写自己满头白发寻觅春光时,欣喜地见到一株梅花,路边的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愈发夺目。通过对梅花与雪景的描写,将自己见到梅花时的喜悦之情融入其中,借这一景象抒发了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对比:诗的前两句写当下见到梅花的情景,后两句“凤城南陌他年忆,杳杳难随驿使来”回忆往昔在凤城南陌时的情形,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过去的记忆美好却难以再得,表达出时光流逝、往事难追的感慨。虚实结合:“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是实写,描绘眼前自己见到梅花的实景;“凤城南陌他年忆,杳杳难随驿使来”是虚写,回忆过去在凤城南陌的场景,以及想象难以再通过驿使传递梅花的情境。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段赏析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第一句“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此句中“华发”点明诗人已头发斑白,描绘出一个老者的形象,“寻春”表明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与向往。“喜见梅”直接表达出见到梅花时的欣喜之情,“喜”字为诗眼,奠定了情感基调。“一株临路雪倍堆”,生动地刻画了路边梅花盛开,洁白如雪的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比作雪,展现出梅花的素雅高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第二句“凤城南陌他年忆,杳杳难随驿使来”,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往昔在凤城南陌见到梅花的情景,“他年忆”体现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杳杳难随驿使来”,化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典故,以“难随”表达出如今想要像过去一样传递梅花情思却难以实现的遗憾,借景抒情、用典,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内心淡淡的惆怅,也暗示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却在写景、叙事与用典中,巧妙地融合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上一篇:宋·陈瓘《庐山诗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陈普《咏史上·河间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