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唐作者:贺知章浏览量:2
shān
cuó
é
jìng
shuǐ
fēng
yán
chūn
fāng
fēi
jìn
bié
yǒu
zhōng
liú
cǎi

译文

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逐句剖析

"稽山罢雾郁嵯峨":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

# 嵯峨:山高峻貌。,郁:有草木茂密之意,又表示忧愁。,罢雾:罢止浓雾。罢,一作云。,稽山:绍兴会稽山的省称。

"镜水无风也自波":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

# 自波:自己起波浪。,镜水:指镜湖的水。平静明净的水。镜湖,绍兴镜湖。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

# 芳菲:芳香的花草。香花芳草。花草盛美。菲,花草的香气很浓。,春度:春天度过。犹春去。,莫言:不要说。

"别有中流采芰荷":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 芰荷:菱角与荷花。指菱叶与荷叶。菱,俗称菱角。两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流:水流中央。,别有:另外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采莲曲》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诗的首句勾勒出雾气朦胧、山峰耸立的景象;第二句把目光投向镜湖,用“无风也自波”的描写,巧妙体现出水面看似平静却又隐含动态的美感;第三句由景物转向情感,告诉人们不要为春天逝去、花儿凋零而伤感;最后一句写湖上采莲的人,此时节江中荷花盛开,可供人们观赏和采摘。全诗文笔清新灵动,情调悠扬婉转,展现出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相互交融的美好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越州(今绍兴)的镜湖之畔,镜湖又称鉴湖,水域广袤,有东湖、南湖、长湖等区域之分。明代徐文长曾称“镜湖八百里”,虽为夸张,却也道出镜湖的浩渺气象。这里风光秀美,唐代诗人李白等名家多有题咏。当年贺知章在越州游历,见会稽山云雾初散,镜湖上采莲人穿梭其间,别致的景致触动诗兴,遂即兴写下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田园题材的乐府诗。描绘了会稽山雾气消散后的巍峨景致与镜湖无风自波的动态水色,以“采芰荷”的夏日图景展现春尽夏至的时序更替,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江南水乡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风物的热爱与对生活生机的敏锐捕捉。

2. 写作手法

以静写动:“稽山罢雾郁嵯峨”的山景静态与“镜水无风也自波”的水纹动态,构建“以静写动”的诗意张力,暗喻自然时序与生命活力。对比:“罢雾”写会稽山雾气消散后群峰巍峨的稳固之态,仿佛凝固的画卷;“自波”则捕捉镜湖无风时因落差而涌动的水纹,赋予湖面无声的动感。一静一动形成对照,山的沉雄与水的灵秀相互映衬,既展现了越州山水的不同特质,又通过景物的层次感让画面更具立体生机,恰似一幅兼具筋骨与气韵的水墨长卷。

3. 分段赏析

“稽山罢雾郁嵯峨”以会稽山为视觉起点,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嵌历史脉络。“罢雾”二字动态呈现晨雾消散的过程,让郁郁苍苍的山峦从朦胧中显露出参差巍峨之势——“郁嵯峨”三字不仅状写山势的繁茂险峻,更暗含大禹治水“会诸侯计议于此”的典故,使地理景观承载千年历史厚重感。会稽山“百里连峰”的绵延之势,在此句中化作诗的空间骨架,既为镜湖采莲场景提供壮阔背景,又以“罢雾”的清朗气象,预示后文生机盎然的画面。“镜水无风也自波”打破“镜湖如镜”的常规认知,以矛盾修辞法制造诗意张力。表面看,“无风自波”似与镜湖平如镜面的特质相悖,实则暗藏唐代镜湖的地理特性:由上百个小湖组成的水域,受浙江潮水与山洪冲击形成落差,即便无风也有暗流涌动,故“自波”实为水流自然现象的写实。贺知章巧妙捕捉这一独特景观,既以“镜水”点出湖面的澄澈本质,又用“自波”活化静态水色,让镜湖在“静”与“动”的辩证中,展现家乡水域的奇美。这种将科学观察融入诗境的写法,使自然之景兼具视觉美感与理性趣味。“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以季节更替为契机,引出夏日特有的生机图景。前句“莫言”二字如口语劝诫,打破“春光逝去”的怅惘,转而以“别有”一词引出惊喜——当百花凋零,镜湖中心却有采莲人穿梭于芰荷之间。“芰荷”特指四角菱与荷花,作为吴越水乡的典型物产,其生长周期恰接春日芳菲:红色四角菱“出壳味美”,需乘专用菱桶采摘,晚间常成乡人家宴佳肴。贺知章将这一乡土生活场景入诗,既延续乐府诗“采莲”母题,又通过“中流”的空间聚焦与“采”的动作描写,让“芰荷”从植物意象升华为充满烟火气的生命符号——它既是自然时序中接替春天的夏日馈赠,也是越地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更是诗人对家乡生活的温情凝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采芰荷”意象勾勒春尽夏至的独特景致,语言简练清新,延续贺知章绝句的清灵风格。诗中借镜湖采莲的生活场景,将自然时序更替与人文劳作相融,既展现“芰荷盛开”的夏日生机,又以“莫言春尽”的转折,暗合《心经》“观自在”的哲思,传递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的心灵自由。全诗于朴实笔墨中,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与超尘脱俗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在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中,透出平和通透的生命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采莲曲》,季真弃官学道,诏赐镜湖一曲,故其说如此。言富贵外别有可乐者。

明顾璘《批点唐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长城》

下一篇:唐·韩琮《咏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