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欲老":夏蚕快要老去,
"麦半黄":麦子已经半黄,
"前山后山雨浪浪":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溅溅作响。
# 前山后山雨浪浪:杭州所属各地,山泽各半,连下多日雨便成水灾。一作“山前山后水浪浪”。浪浪,形容雨声之响。
"农夫辍耒女废筐":农夫停止耕作农女无法采桑,
# 废筐:谓停止采桑。筐,指采桑的篮子。,辍耒:谓停止农作。辍,止。耒,原指原始的翻土农具,形如木叉,此泛指农具。
"白衣仙人在高堂":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 白衣仙人:即观音。这里暗指官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刺诗。介绍了山水名胜,表达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
2. 写作手法
比喻:通过“蚕”与“麦”这两个具体形象,苏轼巧妙地隐喻了男耕女织这两大生产支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对比:诗中对比了农夫和农家妇女的辛劳与观音菩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
3. 分段赏析
诗人通过“蚕欲老”和“麦半黄”两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农家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然而,这一喜悦却被突如其来的连绵阴雨所打破。连续的雨天不仅使得农夫无法下田锄土,促进麦子的结实,也使得农家妇女无法携筐采桑饲蚕。这一描绘,凸显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以及农民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以“废筐”象征着农家妇女无法采桑的无奈。同时,带有雨水的桑叶容易导致蚕生病,进一步加剧了农家的困境。而且,带雨水的桑叶蚕儿吃了还容易生病。在望的丰收转眼化为乌有,农民们的焦急与痛苦可想而知。在雨水成灾的严重时刻,不论是谁都应关心人民疾苦,被百姓奉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更应当挺身而出,解除苦难。然而,这位菩萨却无动于衷,仍端坐庙堂之上享受着善男信女的礼拜。然而,被百姓奉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却无动于衷,仍然端坐在庙堂之上享受着善男信女的礼拜。这种冷漠的态度与农民们的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重要的是,诗人在这里借题发挥,另有所指。苏轼是因反对新法要求外放来到杭州的。有些地方官对农业生产更加漠不关心。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是写观音大士,实际却在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团。
4. 作品点评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开头两个三字句“蚕欲老,麦半黄”突破了传统的七言四句格式,这种新颖的结构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还通过“蚕”与“麦”这两个形象点明了男耕女织这两大生产支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铺垫为后文的嘲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文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含义。同时,音韵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这使得诗歌更加易于传唱和接受。
# 如古谣谚,精悍遒古。此诗“辍耒废筐”之词似含嘲讽。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辞。“蝉欲老”三句,似谚似谣,盎然古趣。
清纪昀
上一篇:宋·姜夔《侧犯·咏芍药》
下一篇:宋·金朋说《李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