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压轻云贴水飞":和风吹拂大地,
# 贴水:紧挨近水面。,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
"乍晴池馆燕争泥":薄云贴水迅飞,
# 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
"沈郎多病不胜衣":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 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
"沙上不闻鸿雁信":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
# 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竹间时听鹧鸪啼":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鹧鸪,禽名,善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与怀人的词。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上阕“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描写了风压轻云、燕子争泥的生动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然而,词人却因多病而憔悴,情感跌入低谷。下阕“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通过“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远方故旧的思念,而“此情惟有落花知”进一步渲染了无人理解的悲凉。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词的上阕“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但紧接着“沈郎多病不胜衣”却转入对自身病弱的描写,形成乐景与哀情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情景交融: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此情惟有落花知。”中“风压轻云”“燕争泥”“落花”等,将词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景与情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动人的意境。动静结合:词中既有“风压轻云贴水飞”的动态描写,也有“竹间时听鹧鸪啼”的静态描写,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用典:在苏轼的《浣溪沙·春情》中,“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一句,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远方故旧的思念之情。鸿雁传书的典故源自《汉书·苏武传》,讲述了苏武被匈奴扣留期间,汉朝使者通过鸿雁带回苏武消息的故事。在诗词中,鸿雁常被用来象征书信,而“不闻鸿雁信”则暗示了词人久未收到远方的消息,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愈发强烈。虚实结合:“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这几句中,“沙上不闻鸿雁信”和“竹间时听鹧鸪啼”是实写,描绘了词人所处的环境:沙滩上没有鸿雁传书,竹林间却传来鹧鸪的啼声。而“此情惟有落花知”则是虚写,通过移情于落花,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悲凉。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进一步强化了词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上阕:“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词的开篇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和风轻拂,薄云(柳絮)贴近水面飞舞,天气初晴,池馆内外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呢喃软语。苏轼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以动感,展现出春天的清新与活力。然而,这两句虽色彩明快,却并非全篇的基调。“沈郎多病不胜衣。”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点出自身状态。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因病体弱,连衣衫都难以承受。这一句从明快的春景中抽离出来,将情感引向低沉,形成强烈的对比。春日的生机与个人的憔悴相互映衬,使得整幅画面从明快转向阴郁,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下阕:“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下阕开篇,词人继续以景写情。“沙上不闻鸿雁信”化用《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远方故旧的思念。鸿雁未捎来书信,而鹧鸪的啼声却时时入耳,更添凄凉。苏轼通过“沙上”“竹间”的描写,既展现了眼前之景,又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此情惟有落花知!”结尾一句,词人将情感推向高潮。落花本无知,但苏轼通过移情手法,赋予落花以理解自己心情的能力。这句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惟有”二字,表明除了落花之外,无人能理解词人的心境;二是落花与词人命运相似,同为春日的过客;三是落花虽能理解词人,却也无法给予慰藉。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通过上阕的春日生机与个人憔悴的对比,以及下阕的思念与孤独的深化,展现了苏轼对婉约词的独特开拓。词中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移情于景等手法,使得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切,语言流畅,充满了动态美和感染力。
# 首尾自喻。“燕争泥”,喻别人得意,“沈郎”,自比。“未闻鸿雁”,无佳信息也。“鹧鸪啼”,声凄切也。通首婉侧。
清黄苏《寥园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