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笙歌庭院":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
"花间姊妹秋千":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
"记得春楼当日事":还记得当年在春楼时的那些事,
# 当日事:当年的那些事。
"写向红窗夜月前":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
"凭谁寄小莲":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
# 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烛陪人落泪,
# 等闲:无端。,绛蜡:红蜡烛。
"吴蚕到了缠绵":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
# 到了:到底。,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绿鬓能供多少恨":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
# 绿鬓:指乌黑的头发。
"未肯无情比断弦":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
# 无情比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今年老去年":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之作。通过描写柳下笙歌、花间秋千等景象,以及对旧日场景的追忆,抒发了词人对歌女小莲的无限相思与怀念之情,同时感慨年华易逝。词中情思真挚深沉,将对往昔情感的眷恋与时光流逝的喟叹相融合,展现出词人内心的缠绵悱恻。
2. 写作手法
化用:“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化用李商隐诗句。通过化用,以蜡烛垂泪、春蚕缠绵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哀伤、缠绵的情思,增添了词句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从形象塑造来看,前两句勾勒出柳下庭院笙歌不断、花间姊妹嬉戏荡秋千的欢乐场景,生动展现出富贵人家昔日歌舞升平、安乐豪华的生活画面。“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将回忆的场景聚焦于春楼红窗前书写往事,营造出一种怀旧且浪漫的氛围。从语言风格讲,简洁明快,却能将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在表达技巧上,为下文情感转折做铺垫。“凭谁寄小莲”一句,笔锋陡转,以问句形式,直抒不知小莲所在、无法传递思念的无奈与感伤,使情感由回忆的欢乐转为现实的惆怅。下片“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从表达技巧看,“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化用李商隐诗句,“等闲”“到了”增添了无可奈何之感,借蜡烛垂泪、春蚕缠绵,象征词人的情思哀伤与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运用反问与对比,以青春容颜难以承载诸多愁恨,且仍坚守情感不似断弦般决绝,体现词人对小莲的深情与内心痛苦。从内容主题而言,层层递进,表达对年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小莲思念的执着。“今年老去年”,强调时光匆匆、人易衰老,强化了整首词的悲凉基调,将词人的愁绪推向高潮,委婉曲折地诉尽内心的哀伤与思念。
4. 作品点评
此词对法活泼,措词婉媚,词人用清新明快之笔,勾勒出昔日庭院中笙歌缭绕、女子嬉戏的欢快场景,生动细腻地传达出情思的缠绵悱恻,令人动容。此词充分展现出晏几道对情感的真挚态度。他虽身为古代文人,却对歌妓小莲怀有如此深沉的眷恋,突破了当时世俗对女性的轻慢态度,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绝无轻薄的意思。
# 此词抒写对歌妓小莲的怀念之情,也追忆了昔日旧游,并抒发了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详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
下一篇:宋·刘克庄《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