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也如何暮":相见为何太晚,
# 暮:迟;晚。,如何:犹言“为何”。
"别也如何遽":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
# 遽:急,仓猝。
"别也应难见也难":是离别难相见也难,
"后会难凭据":再见无确期。
# 难凭据:无把握,无确期。
"去也如何去":离去该怎样离去,
# 如何:犹言“怎样”。
"住也如何住":留下又该怎样留下。
"住也应难去也难":是留下难离去也难,
"此际难分付":此时怎么办。
# 难分付:宋人口语,犹言不好办。
南宋词人
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籍贯南昌(今属江西)。乾道二年进士。因仕途不顺,不慕富贵,隐居丘壑以终。石孝友能诗,以词知名。其词长调多投献之作,风格端庄;小令以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为主题,善用俚语、俗语。清人李调元誉之为“词中白描高手”(《雨村词话》)。代表作品有《眼儿媚》《阮郎归》《浪淘沙》《惜奴娇》等。著有《金谷遗音》。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属于离别题材的词作。词的上片总写相见之晚、相别之速及后会无凭,将过去、现在、未来尽括其中;下片聚焦临别,凸显去留两难之境,生动展现离人难分难舍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反复: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通过字词的重复使用,将情人临别时伤心惶惑、无可奈何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情感的抒发力度与回环往复的韵律感。白描:此词不描写景象,也不刻画人物形象,而是直凑单微,托出离人心态,用笔单纯简练,不加烘托渲染,让读者于言外想象人物情景,尽显含蓄之美。对仗:《卜算子》词调上下片句拍匀称一致,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在结构上形成对仗严谨之美,同时上片总写过去、现在、未来,下片聚焦临别瞬间,在整齐对应中显出变化灵活之妙。
3. 分段赏析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上片开篇“见也如何暮”,直抒胸臆,以一声饱含深情的喟叹,道出相见恨晚的遗憾。“也”字的巧妙运用,使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如何”作“为何”解,主人公明知相见太迟的缘由,却仍不禁感叹,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更显情感真挚,足见其对这份情谊的珍视与内心的怅惘。紧接着“别也如何遽”,又是一声无奈的叹息,质问为何离别来得如此仓促,点明此刻正是分别时刻。从这两句可知,前句追忆过去,后句着眼当下,两人倾心相交,沉浸其中,竟未察觉时光飞逝,转眼便要分离。“别也应难见也难”将过去的相逢与当下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同时暗示未来重逢的渺茫。“难”字重复使用,意味深长:相别之难,源于两人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相见之难,则是受困于现实的种种阻碍。此外,“见也难”中的“见”字一语双关,既指初次见面,也指再次相逢。结合“后会无凭据”,不难体会到这段感情背后,藏着难以圆满的无奈与隐痛,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更多来自客观因素。至此,上片通过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感慨,将这段感情的全貌完整呈现。下片“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细致刻画出行人临别的纠结与迟疑。此处“如何”意为“怎样”,与上片用法不同。想要离去,却因不舍难以成行;想要留下,又受现实所限无法如愿,“住也应难去也难”再次强调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与上片对应句结构相似,起到呼应作用。这里两个“难”字含义相同,与上片中两个“难”字的不同含义形成对比,需仔细品味。即便情感已在前面尽情抒发,结句“此际难分付”仍进一步深化临别之情。“此际”指当下分别时刻,“分付”是宋代口语,意为“处理、安排”,“难分付”即不知如何是好。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伤离别,而此刻更是伤心至极,只能无奈叹息。词作在情感高潮处突然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在艺术层面极具创新价值,其构思、结构、语言、声情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构思方面,传统离别词作多借景抒情、刻画人物以烘托离绪,此词却独出机杼。它摒弃常见的景象描绘与人物塑造,直接聚焦离人内心,以“见”“别”“去”“住”四字为核心,反复咏叹相聚短暂、离别在即、欲留不能的惆怅。字句间仅稍作改动,看似质朴,实则精巧,尽显抒情之妙。这种白描手法,用笔简洁,虽未着力描绘场景与人物,却能让读者通过联想与体味,感知其中深情,印证了赋笔抒情同样可营造含蓄之美。结构上,此词巧妙利用《卜算子》上下片句拍整齐的特点。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形成对仗工整的美感。同时,上片总括相见、相别及后会无期,涵盖过去、现在与未来;下片则着重刻画临别瞬间,将情感推向高潮,在规整中又显灵动变化。语言运用上,此词采用纯粹的口语,通俗易懂,读来仿佛能听见人物的倾诉。词中四次出现“如何”,五次使用“难”字,八次运用“也”字,再以“分付”收尾,生动细腻地展现出情人临别时的痛苦、迷茫与无奈,堪称白话入词的典范。声情方面,《卜算子》词调由六句五言、两句七言构成,七言句以平声收尾,五言句押仄声韵。此词上下片七言句均以“难”字收尾,全词押去声韵,且“也”“如何”“难”等字在上下片对应位置重复出现。规整的句式、响亮的韵脚、重复的字词,共同谱写出一曲节奏协调却又充满拗怒,既凄婉激越又回环往复的乐章,与词中缠绵悱恻的离情完美契合,成为情感表达的绝佳载体。正是这些艺术上的创新,让此词在众多离别作品中脱颖而出,独具魅力。
# 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
上一篇:宋·陈普《夜台》
下一篇:宋·吴文英《风入松·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