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沉沉如水":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
# 遥夜:长夜。
"风紧驿亭深闭":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 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梦破鼠窥灯":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
# 窥:在隐僻处偷看。,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梦破:睡梦被惊醒。
"霜送晓寒侵被":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 侵被:透进被窝。
"无寐、无寐":睡不着了,
# 无寐:睡不着。
"门外马嘶人起":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 马嘶:马叫。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谪宦词。词人借描绘夜宿驿舍的情景,展现了旅途的孤独凄清与驿亭的寒冷萧瑟,表达了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后岁暮飘零的谴谪之恨,通过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传达出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遥夜沉沉如水”,将深沉的夜色比作寒凉的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夜的漫长、寒冷,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词人所处环境的压抑与心境的低落,如临其境般体会到那份深秋夜的孤寂。对比:提及欧阳修《秋声赋》,把欧阳修夜读闻声而起赏玩之兴,与自己对透骨秋风“躲之惟恐不及”,反复紧闭驿亭门的行为对比。突出词人遭贬谪、远离故土后,对深秋夜风更为敏感,悲感更为深重,强化了羁旅愁绪。白描:“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门外马嘶人起”等句,纯用白描。“梦破鼠窥灯”,直接描绘出词人梦醒后看到饥鼠窥视如豆油灯的画面,没有过多修饰,却真切地展现出环境的静谧、寒凉冷清,将读者带入那个简陋驿馆的场景中,感受到词人的孤寂,使读者对词人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一目了然,引发深长联想。
3. 分段赏析
上阕:词开篇以“遥夜”起笔,即刻勾勒出流放之人即便身体得以休憩,内心却依旧难安的状态。漫漫长夜,辗转反侧间只觉夜色幽深得仿若无尽,路途遥远得望不到尽头,这是独属于羁旅漂泊者的切身体会。“沉沉如水”这一精妙比喻,于深秋时令下,水的寒凉恰似词人内心的凄寒与疲惫,精准地传递出心境。紧接着点明寒意来源,秋风趁着夜色肆虐,即便驿亭门户紧闭,那寒意仍层层渗透,无孔不入。对比欧阳修《秋声赋》中对秋声秋景的描绘,欧公夜读闻声,由惊心至赏玩,而遭贬谪、远离故土的词人,对深秋夜风的感知更为敏锐,悲戚之感也更为浓烈。他将驿亭之门反复紧闭,只为阻挡寒意,求得片刻心灵的安宁,这两句平实写景,实则字字句句饱含羁旅愁绪。下阕:转入梦醒后的情境。漂泊在外,思乡入梦在所难免,词人似做了美梦,可梦醒时分,幻想被现实狠狠击碎。映入眼帘的是如豆油灯、饥肠辘辘的老鼠。“鼠窥灯”这一意象堪称绝妙,既衬出环境静谧,又凸显寒凉冷清。惯于暗处隐匿的老鼠,此刻竟敢窥视油灯,足见四下久无人声。沉沉夜幕下,微弱如星的灯火飘忽,暖色调的灯与冷色调的周遭环境形成鲜明反差,愈发显得清冷。“霜送晓寒侵被”,既是梦醒后身体所感的切实寒意,也是目睹眼前景象后心底涌起的悲凉。末尾,从“梦破”至天明,秋寒扰人,思绪纷乱,两个“无寐”直白道出归梦难成、欲眠不能的无奈心理,仿若脱口而出的怨怼。直至“门外马嘶人起”,人声马嘶打破暗夜死寂,词人得以暂且摆脱秋夜寒意与紊乱心绪。可白昼过后,又将陷入沉沉遥夜,继续品味那无尽离愁与凄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心生悲悯。
4. 作品点评
细品全词能发现,词人的精妙之处在于,仅用33个字就勾勒出古代简陋驿馆这一典型场景。像鼠的扰攘、霜寒的侵袭、呼啸的风声、门外的马嘶人起,皆以白描呈现,不加粉饰,直白道出,却极具感染力。这源于词人笔触精准,所描绘的驿馆种种,都饱含着漂泊天涯的羁旅愁思,委婉地道出内心积郁的人生坎坷——遭受谗言、屡次被贬、岁末仍漂泊无依。白描手法在此不仅做到描写逼真,更重在鲜活地展现情味,让读者读来一目了然,回味时能浮想联翩。
# 此章离别。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 写旅舍荒寂、行客待晓的景况。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