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情":流水无情送客,
"潮到空城头尽白":潮水拍打着空城,人因离愁而头发变白。
# 潮到空城: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空城:石头城,建康的旧称。
"离歌一曲怨残阳":听到离别之歌,我不禁抱怨夕阳无情,催人离别,
# 离歌一曲:叶梦得《满庭芳》:“一曲离歌,烟村人去。”
"断人肠":顿生断肠之痛。
"东风官柳舞雕墙":东风吹动,柳枝在雕花的宫墙上漂浮。
# 雕墙:雕花的宫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离宫别院里,群花因伤感时节而落泪,
# 花溅泪:唐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声何处说兴亡":好像诉说历代兴亡之事。
"燕双双":双燕声声。
# 燕双双:宋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词牌《酒泉子》),也是一首怀古送别词。通过描绘建康送别的场景与六朝遗迹的苍凉,既表达对友人离别的哀伤(“断人肠”),更借“空城”“花溅泪”等意象,抒发了对南宋国势衰微、历史兴亡的沉痛反思。全词以送别为引,怀古为核,展现辛弃疾“词中剑气”的家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借无情的流水和潮水拍打城头的景象,烘托出友人离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描绘春天柳舞、花落泪的景象,寄寓了历史兴亡的沧桑之感。象征:“残阳”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暗示着离别的哀愁和时光的流逝;“花溅泪”象征着历史变迁带来的伤痛。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着重描写送别场景,抒发离愁。“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点明送行地点在长江边,本无情感的流水和潮水此时仿佛变得无情,暗示友人的离别不可挽回,让人愁白了头,渲染出浓浓的伤感氛围。“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离别的歌曲本就令人伤感,而残阳又好像在催促友人赶快上路,“残阳”点明送别的时间已到傍晚,说明作者与友人从早到晚都难舍难分,一直拖延到天色将暮,体现出离愁之深。下片由送别之愁延伸到对古今兴亡的感慨。“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描绘出春天里,建康城的残柳在东风中摇曳,昔日繁华的宫殿旁花朵仿佛在落泪,暗示着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成双成对的燕子似乎在诉说着朝代更迭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历史兴亡的感慨。作者打破了一般送别词只围绕离愁展开的局限,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历史的沧桑巨变相结合,使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酒泉子·无题》是辛弃疾词作中的佳作。其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送别词的局限,将送别之情与历史兴亡之感相融合,拓宽了词的意境和内涵。写作上,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运用娴熟,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在文学史上,体现了辛弃疾沉郁雄浑的词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词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无明显名句,但整体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 悲而壮,阅者谁不变色?无穷感喟,似老杜悲歌之作。
清陈廷焯《云韶集》
上一篇:宋·晏几道《南乡子·花落未须悲》
下一篇:宋·陈普《孟子·求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