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独自占春芳":梨花独自暮春开放。
"不比人间兰麝":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
# 兰麝: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
"自然透骨生香":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饮酒赏花。
"似佳人、兼合明光":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
# 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只忧长笛吹花落":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 只忧长笛吹花落:“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
"除是宁王":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咏物言志题材。苏轼在词中借梨花自比,描绘红杏、夭桃谢尽后梨花独绽春芳且香气天然的景象,以此袒露自己贬居黄州时,心境如同洁白梨花般的旷达,展现出其面对贬谪仍保持的洒脱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实写虚,通过对比“红杏”和“夭桃”的凋谢,突出梨花独自盛开的孤高品格。开篇“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以红杏和桃花的凋零反衬梨花的盛放,既点明了暮春时节,又凸显了梨花的独特地位。比喻:将梨花与人格相联系。苏轼以梨花自况,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依然保持旷达情怀的心境。“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将梨花比作佳人,既赞美了梨花的美丽,又隐喻了自己及友人的高洁品格。
3. 分段赏析
上片采用反衬的表现手法,从视觉角度着笔,刻画梨花的独特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篇的这三句,以“红杏”已然开过、“夭桃”纷纷凋谢,来衬托梨花正处于盛开的蓬勃状态,同时点明了梨花独自绽放于暮春时节。“独”字的运用,赋予梨花一种众花皆谢我独笑的孤高姿态;“占春芳”则强调唯有梨花独占了大地的春日芳华,尽显其高洁不凡。以红色的杏花、桃花来衬托白色的梨花,使梨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独特。“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感受与内心体验出发,运用反衬之法,展现出梨花那自然散发、沁人心脾的清香魅力。兰草和麝香向来被视为花中王者与香中魁首,然而在此处与梨花相较,也不免相形见绌。但作者并未刻意贬低兰麝,而是巧妙地指出,兰麝的香气又怎能与“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媲美呢?这进一步凸显了梨花的珍贵地位与极高的观赏价值,也为下片对人物的描写埋下了伏笔。下片运用正喻的手法,描绘包括作者在内的那些游历黄州、武昌的友人,他们有着如同梨花般的高尚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生动地展现出他们饮酒赏花、沉醉于酒香与花香之中的欢快情景。“对酒莫相忘”作为领起之句,贯穿并串联起下文。当人们饮酒时,便会联想到这酒恰似歌妓“佳人”般的迷人姿色;同时,这酒还兼具甚至独占了那如酒似花、“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这里酒、佳人与酴醾之间的联系,是以白色的外观与麝香般的气味作为媒介的。紧接着的“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两句,点明主题,由上文对物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人的隐喻。令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终都凋零了,而最让人担忧的是梨花,唯恐被时令的笛声吹落;否则,令人担心的就是那开国受命的宁王了。显然,作者在此以梨花自喻,委婉地表达了对贤明的神宗皇帝的期许,希望他能像宁王一样,不要让自己这朵“梨花”凋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笔法极为独特,运用了大量精妙的博喻手法。起初,以“红杏”“夭桃”的红色花色以及它们凋谢的状态,从反面来映衬梨花洁白的花朵和盛开的模样;接着,以兰草的墨色以及麝香浓郁的香气,从正面来比喻梨花洁白的色泽,以及其透骨生香的内在特质。上片以花、物作为喻体,暗中影射下片所写的人事。下片中,又以酴醾花般的酒、花与记忆中想象的“佳人”相互作比,并且让这三者巧妙融合,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到了最后,词人借花抒情,通过花与宁王紧密相连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会爱惜像孤高纯洁的梨花一样的被贬之臣苏东坡。况且,苏东坡早已如同那“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之花,独自绽放于寂寞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