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祖孤身取二江":霸主单身取得了江南之地,
# 二江:北宋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其地相当于今江西全部、江苏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孤身:形容开国君主白手起家取得天下。,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建立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子孙多以百城降":子孙多以百城之地投降。
# 百城:泛指众多的城市。
"豪华尽出成功后":豪华都出现在成功之后,
"逸乐安知与祸双":哪知逸乐和灾祸成双。
# 逸乐:安乐。
"东府旧基留佛刹":东府的旧址只留有佛寺,
# 佛刹:佛寺。,东府:在今南京市东原为东晋简文帝为会稽王时的府第,后扩建为城。
"后庭余唱落船窗":《后庭》的余唱还飘荡在歌女的船窗。
# 后庭:指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曲。陈后主在位荒淫腐败,以致亡国,故此曲被称为亡国之音。
"黍离麦秀从来事":抒写《黍离》《麦秀》是常有的事情,
# 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黍离:《诗经》篇名,即《国风·王风·黍离》,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
"且置兴亡近酒缸":放下兴亡不谈且近酒缸。
# 近酒缸:指代喝酒。近:张本作共。,置:搁置。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金陵往昔霸主创业的艰难与子孙轻易投降的鲜明对比,如“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展现出历史兴衰的巨大落差。通过“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一富有哲理的表述,深刻体现了因逸乐而致祸的历史规律。“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借东府旧基仅存佛刹与后庭遗唱飘落船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繁华不再的氛围。整首诗借金陵的历史兴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政权盛衰兴亡规律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朝统治者的警示,期望他们能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写作手法
对比:“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霸主”凭借一己之力艰难取得“二江”之地,尽显创业之艰辛与气魄;而其“子孙”却轻易“以百城降”,呈现出守业的懦弱与衰败。这一鲜明对比,不仅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巨大反差,更引发读者对兴衰原因的深入思考。用典:“黍离麦秀从来事”一句,化用了“黍离”与“麦秀”两个典故。“黍离”出自《诗经・王风・黍离》,描述周大夫看到故都宗庙宫室长满黍稷而悲叹周室颠覆;“麦秀”指箕子路过殷墟,见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麦秀》之歌以伤之。王安石借此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普遍感慨,暗示北宋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命运,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3. 分段赏析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首联以霸主创业之艰与子孙守业之易的强烈对比,瞬间将读者带入历史兴衰的宏大叙事,引发对王朝命运起伏的好奇与思索。颔联则从历史现象中提炼出“豪华致逸乐,逸乐伴祸生”的深刻规律,深化主题,宛如警钟,敲响对统治者的劝诫。颈联巧妙借东府旧基变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之景,营造出浓重的沧桑感,让往昔繁华与今日衰败形成鲜明对照,强化兴衰之叹。尾联巧用“黍离麦秀”典故,传达出对历史兴亡的无奈,看似借酒释怀,实则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隐忧,全诗至此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具有独特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通过对比、用典等手法,将金陵的历史兴衰与深刻哲理紧密融合,以小见大,从金陵一隅洞察历史政权更迭的普遍规律。“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以简洁凝练之语,道破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在文学史上,此诗继承并发展了咏史怀古诗的传统,展现出王安石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彰显了宋诗以理入诗、借古鉴今的特色。
上一篇:宋·柴望《江心寺》
下一篇:宋·苏轼《占春芳·红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