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hān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qīng
shān
ruò
yǎn
jiǎn
xiāng
qīn
yào
shí
shān
miàn
nián
shì
rén

译文

翠绿的山峰仿佛没有显露出素净的颜色,静谧而不亲近。希望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也许在将来会成为它的熟悉朋友。

逐句剖析

"青山若无素":翠绿的山峰仿佛没有显露出素净的颜色,

# 无素:没有交情。

"偃蹇不相亲":静谧而不亲近。

# 偃蹇:傲慢,盛气凌人。

"要识庐山面":希望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他年是故人":也许在将来会成为它的熟悉朋友。

# 故人:这里是老朋友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入庐山三首(其一)》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青山的形象,营造出一种高远、清幽的意境。“青山若无素”,将青山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属于拟人手法。“要识庐山面”用典,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以及庐山本身的典故,强调要认识其真实面貌需要时间。第四句“他年是故人”则用“故人”象征未来的理解,属于隐喻。捕捉了苏轼初次见到庐山时,山峰青翠欲滴却似乎难以接近的感觉,仿佛山峰不愿意与他亲近。用拟人的手法描绘青山,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是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诗,表达了自己与庐山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心灵沟通,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敬畏、热爱和期待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偃蹇不相亲”,描述了庐山青翠的山峰,希望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但却感觉山峰与自己相互疏远,仿佛山峰不愿意与他亲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下一篇:宋·高斯得《吏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