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登天":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
# 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杯送、绣衣行客":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还自叹、中年多病":再看看自己,进入多病的中年,与亲朋分别,
# 还自叹: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已值中年,最不堪离别之苦。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不堪离别":更加依依不舍。
"东北看惊诸葛表":期盼友人此去能使诸葛喜上表一样惊破敌胆,
#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西南更草相如檄":能学习司马相如安抚巴蜀的百姓。
#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檄,檄文,即告示。,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你文采出众,
#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功名:赞友人文采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如椽笔":希望大展身手。
# 如椽笔:如椽(chuán),(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是大手笔。
"儿女泪":君莫要流泪伤心,
"荆楚路":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
#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
# 要:请。
"庐山山色":庐山的风姿,
"赤壁矶头千古浪":赤壁的激浪,
# 赤壁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陌上三更月":襄阳的明月。
#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陌上:田间。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铜鞮: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
# 正:正值,正当时。
"须相忆":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 相忆:相思;想念。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满江红》词,也是一首送别诗。词中通过刻画蜀地山川的雄奇景象,既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殷切期许,又暗含自身报国无门的郁愤,展现了豪放词风中深沉的家国抱负。
2. 写作手法
用典:“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中引用诸葛亮《出师表》和司马相如草拟檄文的典故,既赞颂友人的才能,又以历史人物的功绩激励其建功立业,增强词作的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点明送别主题。“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难》意象,以夸张手法渲染蜀道艰险,暗含对友人前路的关切;“一杯送”则显豪迈洒脱,体现辛弃疾词风中的慷慨之气。随后“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悲融入离别之情,语言质朴却深沉,凸显英雄迟暮的苍凉感。末句“收拾付君侯,如橡笔”借“如橡笔”典故(典出《晋书·王珣传》),赞友人文才武略,寄托对其建功立业的期许,豪情中见真挚。下阕以“儿女泪,君休滴”起势,反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意,劝友人莫作悲态,彰显豁达胸襟。“荆楚路,吾能说”转为细腻,以亲身经历为友人铺陈前路风物,暗含共情与慰藉。“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两句对仗工丽,融地名与历史意象于一体:赤壁浪涌,暗含英雄壮志;铜鞮冷月,则烘托羁旅孤寂,时空交错间深化了离别的厚重感。结尾“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以景结情,梅花傲雪象征高洁品格,万里雪深暗喻阻隔,却以“须相忆”收束,将离愁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亦为南宋送别词中的名篇。全词以雄健笔力熔铸家国情怀与个人身世,既显慷慨意气,又见深沉悲慨。历史上,此词被后世视为辛弃疾“以壮语写悲情”的典范。明代杨慎评其“熔裁古今,气格超迈”,近人梁启超更赞其“潜气内转,悲壮淋漓”。词中名句“赤壁矶头千古浪”等,因融历史意象与个人感慨于一体,常被援引为辛词“豪而不粗,深而不晦”的例证。整体而言,此词不仅承载了南宋士人的家国之思,更以艺术手法的创新性与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奠定了其在宋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 诸葛表与相如檄,俱切蜀事。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气魄之大,突过东坡,古今更无敌手。其下笔时,早已目无馀子矣。龙吟虎啸。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下一篇: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