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n
gōng
chūn
·
·
kuài
qiū
fēng
tíng
guā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tíng
shàng
qiū
fēng
nián
niǎo
niǎo
céng
dào
shān
suī
fēng
jǐng
fēi
shū
gōng
chéng
zhě
jué
tuán
shàn
biàn
便
rén
shū
chuī
duàn
xié
yáng
jiù
máng
máng
dōu
qiān
mào
líng
zài
shèn
fēng
liú
zhāng
jiě
xiàng
zhǐ
jīn
luò
jiāng
lěng
miǎo
miǎo
chóu
rén
shū
bào
yīn
xún
wàng
què
chún
shuí
niàn
xīn
liáng
dēng
huǒ
biān
tài
shǐ
gōng
shū

译文

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秋风是吹不断的,斜阳与过去一样,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怎么有人说那是模仿司马相如的章句呢。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朋友来信,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我,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逐句剖析

"亭上秋风":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

"记去年袅袅":拂拭着我的脸。

# 袅袅:微风吹拂。

"曾到吾庐":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

"山河举目虽异":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

"风景非殊":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

"功成者去":功成的人走了,

"觉团扇、便与人疏":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

# 团扇:圆形的扇子。

"吹不断":秋风是吹不断的,

"斜阳依旧":斜阳与过去一样,

"茫茫禹迹都无":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

# 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

"千古茂陵词在":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

# 茂陵词:指汉武帝的《秋风辞》。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指汉武帝刘彻。

"甚风流章句":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

# 风流:文采美,韵味浓。,甚:真。

"解拟相如":怎么有人说那是模仿司马相如的章句呢。

# 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解拟:能比拟。

"只今木落江冷":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

"眇眇愁余":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

# 愁余:使我愁苦。,眇眇:远望貌。

"故人书报":朋友来信,

# 书报:来信说。

"莫因循、":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

# 因循:拖延,延误。

"忘却莼鲈":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

# 莼鲈:蓴,咏思乡之情、归隐之志。

"谁念我":有谁会想到我,

"新凉灯火":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

"一编太史公书":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 史公书:即司马迁的《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全词紧扣“秋风”展开,词人于会稽秋风亭观雨之际,浮想联翩,在怀古幽情中自抒胸怀。通过层层铺叙、笔笔联想,将家国兴衰之叹、历史兴亡之感以及自身遭遇的愤懑完美交融。上阕写秋风秋雨的自然景象,下阕则由景及人,借古喻今。词风雄浑沉郁,尽显辛弃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风亮节,深刻展现其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在怀古与感今间,传递出深沉且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203年,即宋宁宗嘉泰三年,时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以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的身份,在履职途中途经秋风亭,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词人多处运用典故,“问讯吴儿,阿瞒曾到否,赤壁矶头”,借曹操赤壁之战等典故,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含蓄地表达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当今局势的忧虑,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委婉。借景抒情:词中紧扣“秋风”“雨”等自然景象展开描写,如“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借秋风秋雨之景,抒发对家国兴亡的感慨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对比:将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与当下南宋朝廷的偏安现状进行对比,如古之英雄的壮举与如今朝廷的萎靡不振相对比,突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虚实结合:“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是实写眼前所见的秋风亭雨景,而“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则是词人的想象之景,通过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辛弃疾巧妙化用《九歌・湘君》里“袅袅兮秋风”之句,奠定了全词的秋意基调。“山河举目虽异”两句,援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南渡士大夫在新亭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的典故,彼时辛弃疾身处秋风亭,目睹风景依旧,可山河已然破碎,西风萧瑟,内心涌起无限悲凉。“功成者去”两句,接连用典,《战国策・秦策》中蔡泽所言“四时之序,成功者去”,以及《汉书・外戚传》中班婕妤《怨歌行》里“团扇”的典故,借此辛辣地表达对南宋朝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行径的强烈不满。随后,在秋风瑟瑟、夕阳西沉之际,辛弃疾放眼望去,大禹治水的辉煌遗迹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处可寻。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卓著,最终崩逝于会稽。辛弃疾在此追忆大禹拯救天下的丰功伟绩,实则是喟叹南宋当下竟无英雄豪杰能扭转偏安的颓势。下阕依旧沉浸在怀古氛围中,辛弃疾忆起汉武帝巡行河东时所作的《秋风辞》。他于秋风亭联想此辞,绝非仅仅因为时令契合,而是借此缅怀汉武帝抗击匈奴、开疆拓土、强盛帝国的赫赫武功。表面上夸赞汉武帝的风流辞章堪与司马相如的辞赋比肩,实则暗颂其卓越武略,对比之下,更凸显出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紧接着,词人引用《九歌》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嫡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怅然遥望江南半壁江山,对大禹、汉武帝的缅怀之情交织着内心的愤慨,愈发浓烈。笔锋一转,词人提及友人来信劝其莫要留恋官场,应及时归隐,“莼鲈”典故源自东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念故乡而辞官的故事,以友人劝诫的口吻,展现出辛弃疾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时内心的矛盾挣扎。然而,词的结尾,辛弃疾并未回应友人,只是道在这清凉秋夜,自己正挑灯夜读《史记》。《史记》中廉颇、李广等爱国英雄驰骋疆场却晚年遭抑的悲壮事迹,深深触动着时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其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昭然若揭,不甘长期退隐,时刻准备在政治舞台上有所建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江南久无豪气,看规恢意概,当代谁如?

宋张镦不详

# “功成者去”四句“于悲壮中见浑厚”。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高绝,超绝。既沉着,又风流;既婉转,又直捷。句意深长,尤为千古杰作。迹似渊明,志如子美。

清陈廷焯《云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九张机九首(其七)》

下一篇:宋·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