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凌歊台上望":偶然登上凌歊台向远方眺望,
"春光已过三分":发现春天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江山重叠倍销魂":层叠的江山景色让人倍感销魂。
#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
"风花飞有态":飞扬的花朵姿态优美,
"烟絮坠无痕":飘落的烟絮却不见痕迹。
# 烟絮:飘忽如烟的柳絮。
"已是年来伤感甚":近年来本就伤感至极,
"那堪旧恨仍存":哪能再忍受旧日的怨恨依旧存在。
# 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清愁满眼共谁论":满眼的清愁能和谁一起倾诉呢。
# 清愁:凄凉的愁绪。
"却应台下草":想来台下的草,
# 却应:岂应,难道是。
"不解忆王孙":不懂得思念远行的人。
# 王孙:此为作者白指。,不解:不懂,不理解。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高感怀词。词人通过对登临凌歊台远望春景的描写,以“春光已过三分”“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等意象暗喻自身政治失意、漂泊无依的境遇,抒发了被贬后旧恨新愁交织的孤寂苦闷,以及故土难归、无人理解的悲凉情感。
2. 分段赏析
起笔“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一个“偶”字,便将词人平素幽居时的抑郁心境展露无遗。李之仪虽身处江南烟景之中,却心系汴京故都与山东无棣的家乡。此番登高望远,万千心绪翻涌,而他仅以“春光已过三分”一句凝练概括,巧妙地将难以言喻的空间思绪,转化为具象的时间流逝感,尽显含蓄悠远的艺术韵味。“销魂”二字在此亦意味深长,既暗含登高见景的刹那触动,又裹挟着深沉的怆然之情,喜忧交织,更添怅惘。“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两句,于寻常自然之景中注入细腻情思。风中飞花摇曳生姿,恰似他人仕途顺遂、春风得意之态;烟霭中飘坠的柳絮悄无声息,正如同词人自身遭受谤议被贬,如坠泥尘,踪迹难寻。经此妙笔点染,飞花坠絮皆成寄情载体,物我交融间,尽诉人生际遇的跌宕沉浮。下阕直抒胸臆:“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一句“伤感甚”,道尽过往岁月中政治打击带来的创痛;“旧恨仍存”更将这份愁绪的绵长延续推向极致。“清愁满眼”四字尤为精妙,仿佛愁绪如春日游丝,铺天盖地弥漫于天地之间。而词人故意留白,不道明愁绪所指,让读者于留白处自由驰骋想象。“共谁论”三字,更将其茕茕孑立、无人倾诉的孤寂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结句“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别出心裁。“却应”作“岂应”解,词人见凌歊台下春草繁茂,自然联想到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然而此处“王孙”正是词人自指,他将归乡无门的怨怼,归咎于春草不解相思,看似无理取闹,实则以曲折之笔,将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情与失意之痛,化作至情至性的倾诉,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3. 作品点评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