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dēng
líng
xiāo
tái
gǎn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2
ǒu
xiàng
líng
xiāo
tái
shàng
wàng
chūn
guāng
guò
sān
fēn
jiāng
shān
chóng
dié
bèi
xiāo
hún
fēng
huā
fēi
yǒu
tài
yān
zhuì
hén
shì
nián
lái
shāng
gǎn
shèn
kān
jiù
hèn
réng
cún
qīng
chóu
mǎn
yǎn
gòng
shuí
lùn
què
yīng
tái
xià
cǎo
jiě
wáng
sūn

译文

偶然登上凌歊台向远方眺望,发现春天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层叠的江山景色让人倍感销魂。飞扬的花朵姿态优美,飘落的烟絮却不见痕迹。近年来本就伤感至极,哪能再忍受旧日的怨恨依旧存在。满眼的清愁能和谁一起倾诉呢。想来台下的草,不懂得思念远行的人。

逐句剖析

"偶向凌歊台上望":偶然登上凌歊台向远方眺望,

"春光已过三分":发现春天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江山重叠倍销魂":层叠的江山景色让人倍感销魂。

#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

"风花飞有态":飞扬的花朵姿态优美,

"烟絮坠无痕":飘落的烟絮却不见痕迹。

# 烟絮:飘忽如烟的柳絮。

"已是年来伤感甚":近年来本就伤感至极,

"那堪旧恨仍存":哪能再忍受旧日的怨恨依旧存在。

# 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清愁满眼共谁论":满眼的清愁能和谁一起倾诉呢。

# 清愁:凄凉的愁绪。

"却应台下草":想来台下的草,

# 却应:岂应,难道是。

"不解忆王孙":不懂得思念远行的人。

# 王孙:此为作者白指。,不解:不懂,不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登临凌歊台远眺之际,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词。词人以景为引,将胸中万千思绪融入笔端,借眼前苍茫之景抒发内心深沉感慨,是一篇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抒情词作。上阕描绘了登台所见的春光消逝、江山重叠之景,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下阕则由景入情,表达了近年来内心的伤感以及旧恨难消的痛苦,最后以台下草不解忆人作结,更增添了一种孤独寂寞之感。全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徽宗即位之初,彼时李之仪因撰写范存仁遗表触怒朝廷,正处于被贬太平州、饱受编管之困的艰难时期。春日登临之际,他将所见之景化作笔下情思:飘落的繁花与纷飞的柳絮,恰似人生境遇的起起落落;萋萋芳草绵延天涯,更寄托着他遭贬后的满腹愁绪。全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将身世之悲、谪居之怨,悄然藏于春景描摹之中,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高感怀词。词人通过对登临凌歊台远望春景的描写,以“春光已过三分”“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等意象暗喻自身政治失意、漂泊无依的境遇,抒发了被贬后旧恨新愁交织的孤寂苦闷,以及故土难归、无人理解的悲凉情感。

2. 分段赏析

起笔“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一个“偶”字,便将词人平素幽居时的抑郁心境展露无遗。李之仪虽身处江南烟景之中,却心系汴京故都与山东无棣的家乡。此番登高望远,万千心绪翻涌,而他仅以“春光已过三分”一句凝练概括,巧妙地将难以言喻的空间思绪,转化为具象的时间流逝感,尽显含蓄悠远的艺术韵味。“销魂”二字在此亦意味深长,既暗含登高见景的刹那触动,又裹挟着深沉的怆然之情,喜忧交织,更添怅惘。“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两句,于寻常自然之景中注入细腻情思。风中飞花摇曳生姿,恰似他人仕途顺遂、春风得意之态;烟霭中飘坠的柳絮悄无声息,正如同词人自身遭受谤议被贬,如坠泥尘,踪迹难寻。经此妙笔点染,飞花坠絮皆成寄情载体,物我交融间,尽诉人生际遇的跌宕沉浮。下阕直抒胸臆:“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一句“伤感甚”,道尽过往岁月中政治打击带来的创痛;“旧恨仍存”更将这份愁绪的绵长延续推向极致。“清愁满眼”四字尤为精妙,仿佛愁绪如春日游丝,铺天盖地弥漫于天地之间。而词人故意留白,不道明愁绪所指,让读者于留白处自由驰骋想象。“共谁论”三字,更将其茕茕孑立、无人倾诉的孤寂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结句“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别出心裁。“却应”作“岂应”解,词人见凌歊台下春草繁茂,自然联想到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然而此处“王孙”正是词人自指,他将归乡无门的怨怼,归咎于春草不解相思,看似无理取闹,实则以曲折之笔,将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情与失意之痛,化作至情至性的倾诉,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3. 作品点评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灼《贺山》

下一篇:宋·戴表元《秋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