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淡云闲晴昼永":天空清淡,云朵悠闲,晴朗的白天很长。
"庭户深沈":庭院幽深,
"满地梧桐影":满地都是梧桐树的影子。
"骨冷魂清如梦醒":身体感到寒冷,灵魂仿佛清醒,如同从梦中醒来。
"梦回犹是前时景":梦醒后仍然是以前的情景。
"取次杯盘催酩酊":随意地拿起杯盘,很快就喝得酩酊大醉。
# 酩酊:指醉得迷迷糊糊的。
"醉帽频欹":喝醉的帽子频频歪斜,
# 欹:倾斜。
"又被风吹正":又被风吹得端正。
"踏月归来人已静":踏着月光回来,人们都已经安静下来。
"恍疑身在蓬莱顶":恍惚间怀疑自己身处在蓬莱山顶。
# 蓬莱: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山名,常泛指仙境。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写作手法
白描: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画面,如“天淡云闲晴昼永。庭户深沉,满地梧桐影”,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描绘出天空晴朗、白云悠闲、庭院幽深、梧桐影满地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庭院的静谧。还有“醉帽频欹,又被风吹正”,通过描写醉后帽子频繁歪斜又被风吹正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出作者醉意朦胧的状态。直抒胸臆:“取次杯盘催酩酊”中的“催”字,直接表达出作者急切想要借酒消愁,让自己沉醉的心情,将内心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恍疑身在蓬莱顶”,作者直接写出自己醉后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既体现了酒意未散,又直接反映出词人豁达乐观、自得其乐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这首词上阕主要描绘作者白昼酣睡及刚醒时的状态。开篇三句均是作者睡醒后所见景象:“天淡云闲”描绘当日的晴好天气,“晴昼永”表面写白昼漫长,实则暗示作者睡了许久;“庭户深沉”既点明昼眠之处,也表明作者独自闭门休憩;“满地梧桐影”则渲染出庭院的静谧氛围。“骨冷魂清”或许是梦境所致,但结合全词豪放不羁的风格,作者很可能就睡在梧桐树下的阴凉处。“梦醒”“梦回”说明作者多次入眠,梦境里皆是过往经历的人事。受梦境触动,作者心生感慨,起身外出饮酒消愁。下阕转而描写醉酒情景,一个“催”字,尽显作者急切求醉的心情,与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有异曲同工之妙。“醉帽频倚,又被风吹正”化用杜甫“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之句,生动展现出作者从酒肆出来后,醉意朦胧、步履蹒跚,帽子歪斜又被风吹正的模样。“踏月”表明作者归来时已是夜晚,侧面体现饮酒时间之久,与上阕的“晴昼”形成鲜明对照。“人已静”意味着夜深,而作者仍恍恍惚惚,怀疑自己身处“蓬莱顶”,既体现酒意未散,又反映出词人豁达乐观、自得其乐的心境,与醉酒行走的描写一样,都是“酩酊”状态的具体呈现。整体来看,这首词上阕写白昼独眠,下阕写夜半醉归,展现了作者及时行乐、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作者对人生的感慨,都深藏于酣睡与醉酒之后,留待读者细细品味,这也是此词的核心构思。
上一篇:宋·释行机《偈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程珌《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