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深处蓬山杳":在遥远而神秘的五云深处,蓬莱仙山若隐若现。
# 蓬山:即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
"寒轻雾重银蟾小":天气微寒,雾气浓重,连那明亮的月亮都显得小巧了许多。
# 银蟾: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枕上挹余香":躺在床上,还能闻到残留的香气。
"春风归路长":但春风带着我归家的路却显得那么漫长。
"雁来书不到":大雁飞来,却没有带来我期待的书信。
"人静重门悄":四周静悄悄的,一道道门都紧紧关闭着。
"一阵落花风":忽然,一阵风吹落了花瓣,
"云山千万重":而前方,是重重叠叠、连绵不绝的云山。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写作手法
虚实相间:“五云深处蓬山杳”开篇写“五云蓬山”,云是“五云”,山是“蓬山”,结尾还着一“杳”字,营造出一种梦幻氛围。这让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的诗句。这里的“五云”“蓬山”究竟是真实的山景,还是借助仙山之名来表现心中想象之景,难以确定。这种似虚若实的景象传递出迷茫之感,流露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以及对希望的渺茫之感。
2. 分段赏析
这首词在写景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虚实相间。开篇写“五云蓬山”,云是“五云”,山是“蓬山”,结尾还着一“杳”字,营造出一种梦幻氛围。这让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的诗句。这里的“五云”“蓬山”究竟是真实的山景,还是借助仙山之名来表现心中想象之景,难以确定。这种似虚若实的景象传递出迷茫之感,流露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以及对希望的渺茫之感。紧接着写月夜,这一句较为写实。作者描写雾重、月小,以昏淡迷蒙的景色特点,与首句营造的氛围相呼应。虚实景象相互交融,不仅使画面和谐,还进一步映衬出主人公的悲凉心境。写景的虚实相间还体现在借助想象来丰富画面。词中两处写春风,作者抓住暮春的特点,按照春将消逝的自然规律,想象出春风归路漫长。这一想象体现了主人公情绪的细腻变化,是把对出行之人归途的揣度,转化为对春风归途的深沉感叹。虽提到春风,实则表达对归人的期盼。另一写春风的“一阵落花风”也融入了想象成分。女子身处闺中,又是夜间,不可能真切看到风过花落的景象,这只是她依据暮春花谢的特点所做的推测。这种推测虽符合逻辑,但更透露出她内心的无限伤感,她的孤寂、对青春流逝的叹息都蕴含在这想象之中。
3. 作品点评
以人物主观情感贯穿景物描写,是这首词写景的又一特点。从整体结构看,上下两片主要描写外部的大环境,如云、山、风、雾、月、雁等,但在大环境中又分别插入“枕上挹余香”“人静重门悄”两句,展现了女主人公身边的小环境,使人物形象更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中,增强了大景中蕴含的主观情感的清晰度。同时,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大景显得更加迷茫凄清,闺房则更深邃孤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词作在结构上,首尾都写到云和山,景物相同,但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开头以悠渺之景写出内心的怅惘,结尾以云山的层叠显出心情的沉重,两句相互呼应,展现出人物感情的变化。这首词以抒发情感为根本,在景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虽无直接抒情的词句,却处处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情思。
上一篇:宋·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
下一篇:宋·戴复古《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