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o
shì
jìn
·
·
xiāng
jiàn
liǎng
yán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3
xiāng
jiàn
liǎng
yán
chóu
hèn
yòu
hái
qiān
dié
bié
yǒu
nǎo
rén
shēn
chù
zài
měng
téng
shuāng
jié
xián
suī
miào
tán
wéi
yuàn
zuì
xiāng
jiá
zhǐ
kǒng
jìn
lái
qíng
shì
fēng
qián
qiū

译文

相见时相对无言,愁恨又层层叠叠涌上心来。更有一处令人深深烦恼,藏在那朦胧湿润的双眼中。七弦琴音虽妙,此刻却不必再弹,只愿沉醉在这酒香与她的芳容里。只怕近来的心情,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摇零落。

逐句剖析

"相见两无言":相见时相对无言,

"愁恨又还千叠":愁恨又层层叠叠涌上心来。

"别有恼人深处":更有一处令人深深烦恼,

"在懵腾双睫":藏在那朦胧湿润的双眼中。

"七弦虽妙不须弹":七弦琴音虽妙,此刻却不必再弹,

"惟愿醉香颊":只愿沉醉在这酒香与她的芳容里。

"只恐近来情绪":只怕近来的心情,

"似风前秋叶":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摇零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好事近・相见两无言》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抒情小令,作于与黄庭坚(字鲁直)同游当涂花园石洞、听琴妓杨姝弹奏之时。此词为次韵黄庭坚《好事近(太平州小妓杨姝弹琴送酒)》而作,通过听琴场景的描写,借“无言愁恨”“醉意难消”“情绪如叶”等意象,细腻刻画了词人内心的幽微愁绪与人生感慨,兼具婉约词的含蓄深致与文人唱和的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哲宗元祐初(1086)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好事近・相见两无言》正是源于他与黄庭坚(字鲁直)同游当涂花园石洞、聆听琴妓杨姝弹奏的经历。当时黄庭坚作有《好事近(太平州小妓杨姝弹琴送酒)》词,李之仪遂次韵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好事近·相见两无言》上片起句直入情境,以“两无言”写尽重逢或相遇时的复杂心境——千言万语化作沉默,愁恨如重山叠嶂般累积。“又还”二字暗含愁恨并非初次涌现,而是经年累月的叠加,为全词奠定压抑基调。“懵腾”(méngténg)指朦胧、似醉非醉的神态,“双睫”即睫毛,代指眼神。愁恨最恼人之处,不在言语,而在湿润朦胧的目光中若隐若现,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眼神的细微流露,比直白倾诉更显哀婉深挚,体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质。下片写琴音虽妙,却难消愁,故词人宁愿借酒(“香颊”或喻酒靥之香,或指弹者杨姝的芳容)沉醉,逃避现实的清醒。“不须弹”与“惟愿醉”形成对比,既暗示琴音触动愁肠,又突显对短暂麻痹的渴求,矛盾心理跃然纸上。以“风前秋叶”作结,喻情绪飘摇、脆弱易落。秋风中的落叶,既是自然景象,更是词人对自身状态的隐喻——历经世事,心境如落叶般萧瑟、无着,呼应上片“千叠愁恨”,将抽象愁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余韵悠长。整首词以细节传深情:不直接写琴音如何动人,而聚焦“懵腾双睫”的眼神、“醉香颊”的动作,以白描手法勾连情感,语言浅近而意蕴深长,于听琴雅事中见人生悲欣,自然与心境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蜣蜋》

下一篇:宋·王之望《别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