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yòng
tài
bái
yùn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3
qīng
shuāng
fēng
chū
shān
tóu
yuè
shān
tóu
yuè
yíng
yún
guī
hái
sòng
yún
bié
zhī
jīn
shì
shí
jié
líng
xiāo
wàng
duàn
yīn
chén
jué
yīn
chén
jué
fān
lái
fān
tiān
shuāng
què

译文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逐句剖析

"清溪咽":清澈的溪水呜咽着,

"霜风洗出山头月":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

# 霜风:刺骨寒风。

"山头月":山头的月亮,

"迎得云归":将云迎接回来,

"还送云别":又将云送走。

"不知今是何时节":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

# 凌歊: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音尘绝":没有音信。

# 音尘:音信,消息。

"帆来帆去":帆船来来往往,

"天际双阙":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 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天际:天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用太白韵》是北宋李之仪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描绘了清溪、霜风、山头月、流云等景象;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词人怀乡念帝的愁绪。写作手法上,运用了以动衬静,如“咽”字以动衬静,更显环境幽静;还运用象征,“双阙”象征帝王居所,表达词人对朝廷的牵挂。分段赏析:上片“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清幽孤寂氛围;下片“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写词人在凌歊台眺望,抒发音信断绝的失落和对帝乡的思念。该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忆秦娥・用太白韵》由李之仪创作。崇宁二年(1103年)夏,李之仪因替范纯仁作遗表和行状,触怒朝廷而下狱。出狱后,他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词中的“凌歊”指凌歊台,在当涂县,此词即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他当时苦闷、思念帝乡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词。描绘了清溪、霜风、月、云等自然景象,以及词人在凌歊台眺望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怀乡念帝的愁绪,以及音信断绝的失落之感。借自然景象和登楼眺望的情景,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帝乡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清溪咽”中,一个“咽”字将清溪流动的声音拟人化,仿佛在呜咽,以动态的声音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增强了词的感染力。象征:“天际双阙”,“双阙”象征帝王的居所,词人借此表达对朝廷的牵挂和自己渴望被朝廷召回的心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间接抒情:触景生情,“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词人看到清溪潺潺流动,仿佛在呜咽,又目睹霜风拂过,山头明月显现的景象。这清幽、凄冷之景触动词人,使其将自身的孤寂、惆怅之情融入其中,借景传达出内心的抑郁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的写景精妙入微。词中依次呈现出清溪、霜风、山月以及山月下飘动的流云等意象。“清溪咽”里的“咽”字,将清溪潺潺之音拟作哽咽,以动态之音反衬周遭环境的静谧,使清幽氛围更为浓郁。“霜风洗出山头月”中的“洗”字,赋予霜风以主动性,仿佛是霜风特意将山头月“洗”至皎洁。山高月小,霜风凛冽,再加上潺潺似咽的流水,营造出一种身处空谷、饮冰沁心的感觉。细品“霜风”句,实则暗藏“云”的意象。若无云遮月,山月本就明亮,无需霜风“洗”。也就是说,山月需经霜风“洗”才显现,意味着此前月下有云遮蔽。如此一来,上片结尾“云归”“云别”的出现便顺理成章。这里“迎”“送”的主语是“山月”,山月迎云归、送云别,生动勾勒出月下白云飘动卷舒之态。“云归”“云别”两句,还将“霜风”的“风”字隐含其中。白云的来去,起到烘云托月之效,让山月显得愈发皎洁。整体上片,写景宛如画卷,静谧清幽,“咽”字以动衬静,更显宁静之美。下片之中,词人触景生情,对帝乡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可知,李之仪创作此词时,正处于被编管于太平州的时期。“凌歊”即凌歊台,它依傍山峦而建,南朝宋孝武帝曾登临此台并修筑离宫,遗址在今当涂县西,是当地著名的古迹。彼时李之仪身处姑溪,心境苦闷消极,且地处荒僻,远离朝廷,更觉悲苦。但从结句“双阙”来看,词人心中仍念及朝廷。“双阙”指古代宫门前两边用于瞭望的楼,常代指帝王居所。词人将国事牵挂于心,渴望朝廷能下诏起用自己,所以“望断”一词,正是这种心情的生动写照。“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对帝京的深切盼望;而“音尘绝”则体现出他的失望与怅惘。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妙地将景与情交织融合,自然而不着痕迹,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浑然天成、深邃悠远。诗中没有直白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简洁凝练的文字,将对薛涛的赞美之情藏匿于字里行间,如余音绕梁般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思索空间,尽显诗歌含蓄蕴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草庐《林间》

下一篇:宋·范成大《初归石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