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秋容天似莹":秋日的景致仿佛被洗涤一新,天空澄澈透亮。
# 莹:像玉石一样光洁。形容天空明净。
"星稀月淡人初静":星星稀疏,月色浅淡,四下里一片静谧。
"策杖萦纡寻远径":我拄着手杖,沿着曲折的小路探寻前行。
# 寻:顺着、沿着。,萦纡:形容道路回旋曲折。纡:一作“迂”。,策杖:拄着拐杖。
"披昏暝":在暮色中穿行。
# 披昏暝:在黄昏的朦胧之中。
"堤边犊母闲相并":忽见堤岸边,母牛与小牛悠闲地依偎在一起。
# 相并:偎依在一起。,犊母:指母牛与牛犊。
"遥想去舟魂欲凝":此刻,思绪飘向远方那远去的行舟,我的心也仿佛随之凝固,
"一番佳思从谁咏":心中这番美好的情思,又能向谁倾诉、吟咏呢。
# 佳思:美好的心绪。
"憔悴归来如独醒":我神情憔悴地归来,好似从沉醉中独自清醒。
#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知何境":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
"沉沉但觉烟村迥":放眼望去,只觉得烟雾笼罩的村庄在沉沉暮色中愈发遥远、朦胧。
# 迥:远。,沉沉:深沉的样子。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抒怀词。描绘了秋夜作者策杖寻径所见的宁静乡间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孤寂、思远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洗尽秋容天似莹。星稀月淡人初静”,描绘秋夜明净安详之景,营造静谧氛围,暗含作者闲适心境;“沉沉但觉烟村迥”,暮色中烟村遥远迷茫之景,烘托出作者若有所失的怅惘之情,景与情自然交融。对比:“堤边犊母闲相并”中母牛与小牛亲密依偎的温馨场景,与“遥想去舟魂欲凝”中作者孤身一人、思念知音的孤寂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更显作者内心的落寞。触景生情:作者见“堤边犊母闲相并”这一温馨场面,触发心中情思,由上片平和安适转为下片对离去知音略带愁苦的相思之情,情感随景而变。
3. 分段赏析
上片:“洗尽秋容天似莹。星稀月淡人初静”两句勾勒出秋天傍晚山村明净安详的氛围。一个“洗”字,生动展现秋日天空的澄澈,仿佛万物都被清洗过一般;“星稀月淡”“人初静”从视觉与听觉角度,营造出静谧的意境。“策杖萦纡寻远径。披昏暝。堤边犊母闲相并”描绘作者拄杖漫步,于暮色中前行,忽见堤边母牛与小牛亲密依偎回村的场景。“萦纡”写出小径的曲折,“披昏暝”点明天色渐暗,“闲相并”抓住农村生活特点,展现温馨和谐的乡土画面,奠定了上片平和安适的情感基调。下片:“遥想去舟魂欲凝。一番佳思从谁咏”两句抒发作者对离去知音的思念,“魂欲凝”形象表现出作者因思念而神思恍惚的状态,“从谁咏”道出无人倾听心声的孤寂。“憔悴归来如独醒。知何境。沉沉但觉烟村迥”描绘作者郁郁而归,才惊觉自己因思念而魂飞天外,不知身在何处,只见来时的山村在暮色中愈发遥远迷茫。“憔悴”“独醒”刻画出作者怅惘的神态,“沉沉”“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内心若有所失的愁苦,将作者由沉湎想象到醒来满怀怅惘的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
4. 作品点评
毛晋在《姑溪词跋》中称李之仪“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此词将情与景相互交融,情感由景物触发而生,风格清淡婉转,韵味悠长,切实体现了李之仪的创作特色。
上一篇:宋·释妙伦《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