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索桅竿立啸空":桅杆上的缆绳矗立在风中呼啸,
# 捍索:船桅两旁的索。
"篙师酣寝浪花中":撑船的师傅在浪花中熟睡。
"故应菅蒯知心腹":想必菅草蒯草知晓我的心思,
# 菅蒯:菅(音jiān)、蒯(音kuǎi),草绳,用以编缆的。
"弱缆能争万里风":细弱的缆绳能与万里狂风抗争。
"此生归路愈茫然":这一生的归程越发迷茫,
"无数青山水拍天":数不清的青山,水浪拍打着天空。
"犹有小船来卖饼":还有小船前来卖饼,
"喜闻墟落在山前":高兴地听到山村就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我的行程就像韩愈诗中所写,
"真有人家水半扉":真的有人家,水淹没了半个门。
"千顷桑麻在船底":千顷桑麻就像在船底,
"空余石发挂鱼衣":只留下石发挂着鱼网。
"日轮亭午汗珠融":中午太阳高悬,汗珠流淌,
"谁识南讹长养功":谁能知晓南方炎夏的滋养之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暴雨穿过云层,暂且带来一丝畅快,
"未妨明月却当空":不妨碍明月依旧当空照。
"卧看落月横千丈":躺着看落下的月亮横挂天边,
"起唤清风得半帆":起身呼唤来清风,获得半帆助力。
"且并水村欹侧过":暂且靠着水村倾斜着驶过,
# 并:傍。
"人间何处不巉岩":人世间哪里没有艰难险阻。
# 巉岩:风石险峻。这里借喻人生道路上的难行。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慈湖夹阻风》为一组七言绝句。诗中以诗人的旅途经历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作为脉络,呈现出他在旅途中的见闻与感触。其中,既有对绮丽自然风光的生动描摹,又有对自身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整首诗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将哲理融入具体形象,借寻常景物,彰显出敢于正视现实、无畏艰难险阻,坦然接受各种境遇的豁达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拟人:“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赋予菅蒯、弱缆以人的“知心腹”“争风”等行为,生动表现出在困境中看似弱小之物的坚韧。借景抒情:“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借迷茫的山水之景,抒发自己归途的茫然之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前两句描绘船在风中,桅杆绳索呼啸,而篙师却在浪花中酣睡,呈现出旅途受阻的景象。后两句以拟人手法,写菅蒯似乎知心,弱缆竟能与大风相争,表现出在困境中仍有抗争的力量。第二首:“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归途茫然,又以壮阔山水强化这种迷茫。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小船卖饼和山前墟落,展现出旅途中的生机与希望,体现诗人在困境中仍能发现美好。第三首:“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首句点明行程似韩愈诗中情境,接着描绘所见人家与船下桑麻、石发挂鱼衣之景,将行旅中的独特见闻生动呈现,充满生活气息。第四首:“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前两句写中午烈日炎炎,思考自然的滋养之功。后两句由暴雨转至明月当空,展现自然变化,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豁达接受,蕴含对生活顺逆的乐观态度。第五首:“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前两句写卧看落月后唤来清风得半帆助力。后两句借船在水村旁倾斜而过,联想到人间处处有艰难,表达对人生坎坷的豁达,升华主题。
4. 作品点评
全诗意境深邃幽远,饱含深沉感慨,将哲理巧妙蕴藏于生动形象内。诗人凭借常见的景物,展现出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惧艰难的坚毅,以及顺应环境、安于当下的豁达人生姿态。
上一篇:宋·蒲寿《渔父词十三首(其十)》
下一篇:宋·释居简《灞桥风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