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ǎng
tóng
xīn
·
·
chǔ
xiāng
chūn
wǎn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3
chǔ
xiāng
chūn
wǎn
xiān
yuán
shí
cuì
chù
xián
suí
liú
shuǐ
qīng
àn
xiāng
chén
xīn
xīn
zài
liǔ
wài
qīng
lián
huā
xià
zhū
mén
duì
jǐng
qiě
zuì
fāng
zūn
huà
xiāo
hún
hǎo
céng
tóng
míng
yuè
è
wèi
zuì
shì
huáng
hūn
xiāng
chù
zhǐ
hóng
jiān
xiàn
hén

译文

在一个暮春的时节,我郊游踏青,桃红柳绿,恍如进入了桃源仙界。捡拾翠羽、采摘鲜花,闲闲地随着曲曲的流水前进。踏青的路上,不经意间宝马香车留下的浓浓芳香惹起了自己的春心。心中牵念,都在柳荫外的酒家歌楼,花树下的朱门绣户。对着芳景,聊天并且借助美酒来消忧。不要说起那让人销魂的离愁吧。美好的心意,我们曾共一轮明月,痛苦的滋味,最是那黄昏时分。相思的时候,只有那一封封信笺,满袖的泪痕。

逐句剖析

"楚乡春晚":在一个暮春的时节,我郊游踏青,桃红柳绿,

# 楚乡:楚地。

"似入仙源":恍如进入了桃源仙界。

# 仙源:特指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拾翠处、":捡拾翠羽、采摘鲜花,

# 拾翠:拾取翠乌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

"闲随流水":闲闲地随着曲曲的流水前进。

"踏青路、":踏青的路上,

# 踏青:古人有农历二月二日或三月上巳日郊游的习俗。

"暗惹香尘":不经意间宝马香车留下的浓浓芳香惹起了自己的春心。

# 香尘:带有花香的尘土。

"心心在":心中牵念,

# 心心:彼此间的情意。

"柳外青帘":都在柳荫外的酒家歌楼,

# 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此处借指酒家。

"花下朱门":花树下的朱门绣户。

#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对景且醉芳尊":对着芳景,聊天并且借助美酒来消忧。

"莫话消魂":不要说起那让人销魂的离愁吧。

# 莫话消魂:谓不要说伤心的话。

"好意思、":美好的心意,

# 意思:心情,情绪。

"曾同明月":我们曾共一轮明月,

"恶滋味、":痛苦的滋味,

# 恶:痛苦。

"最是黄昏":最是那黄昏时分。

"相思处":相思的时候,

"一纸红笺":只有那一封封信笺,

"无限啼痕":满袖的泪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两同心·楚乡春晚》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作的一阕词。上片叙写踏青郊游时,邂逅一位心仪的歌女,却旋即别离,引发词人无尽的哀愁。下片摹写与这位歌女别后的思念与眷恋,满怀的心痛萦绕不去。全词记词人春日郊游遇合佳人,别后思念深挚,词风沉婉悲凉,恰切地展现了儿女情长的细腻情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两同心·楚乡春晚》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词人任职于颍昌府。北宋词人晏几道于踏青游赏之际创作此词,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心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艳遇相思的词。描绘了楚乡春晚时节,词人在踏青途中闲随流水、暗惹香尘,邂逅诸多女子,尤其对“柳外青帘,花下朱门”处的歌妓倾心,心心念念。下片写与歌妓对景共饮、同度良宵,又在黄昏分别的经历,此后以红笺传相思,满纸啼痕。全词借春游、相聚、分别等场景,表达了词人对歌妓的眷恋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将与歌妓在明月下共度美好时光的惬意(好意思)和黄昏分别时的苦涩(恶滋味)进行鲜明对比,突出相聚与分别时情感的巨大落差,增强情感表达的冲击力。借物抒情:“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借助红笺这一载体,将相思之情具象化,红笺上的啼痕更是直观地展现出词人相思之苦、思念之深,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用典:在相关词作中,“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秦观《望海潮》)这几句巧用典故。唐宋时期,踏青是常见风俗活动,这些词句描绘出男子在踏青时追逐美色、邂逅佳人的情景。作者引用这些句子,为词作构建出具体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风俗画面。读者由此能更真切地理解词人置身于这种充满浪漫邂逅氛围的情境中,其行为动机与内心情绪的产生缘由,使词作所传达的情感与情境更易被感知。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春游遇艳之景。清明、寒食之际,春光依旧绚烂,众多女子纷纷外出踏青采翠。词人悠然随行,得以饱览佳人风姿。张先《木兰花》中“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之句,正绘出唐宋时这般男子寻艳的时节。平日里难见郊外这般佳丽云集、衣袂缤纷之景。秦观《望海潮》所云“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恰似词人此番相仿的经历。而“柳外青帘,花下朱门”处的歌妓,容颜绝美,令词人一见倾心,自此情思萦绕,眷恋难舍。下片叙述与歌妓的聚散之情。词人跟随至朱门,与那歌妓共度“对景且醉芳尊”的美妙时光。明月相伴,二人同饮共眠,此景深深刻入词人记忆。可到次日黄昏,终须一别,这无奈的分离,让词人满心苦涩。分手后,唯有借“一纸红笺”倾诉相思,那红笺之上,泪迹斑斑,满是无尽情思。

4. 作品点评

晏几道此词运用诸多口语化词汇,将儿女间的深情眷恋、亲昵嗔怪展现得淋漓尽致。诚如陈廷焯所评,“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诸句,在语言风格上直追元曲,尽显自然率真、泼辣明快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毛滂《渔家傲·鬓底青春留不住》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