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mí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běi
mín
shēng
jìn
èr
biān
cháng
xīn
jiā
jiā
yǎng
xué
gēng
zhī
shū
guān
jiā
shì
jīn
nián
hàn
qiān
chì
zhōu
xiàn
réng
cuī
lǎo
xiǎo
xiāng
xié
lái
jiù
nán
nán
rén
fēng
nián
shí
bēi
chóu
bái
tiān
hūn
páng
guò
zhě
yán
shēng
zhēn
guān
zhōng
dǒu
shù
qián
bīng
róng

译文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逐句剖析

"河北民":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

#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生近二边长苦辛":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 长:长期。,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家家养子学耕织":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 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事:供奉。,官家:指朝廷。,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

"今年大旱千里赤":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

# 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

"州县仍催给河役":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 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给:应承,负担。,州县:指地方官府。

"老小相携来就南":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

# 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携:一作“依”。

"南人丰年自无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

# 悲愁白日天地昏: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路旁过者无颜色":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 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汝生不及贞观中":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斗粟数钱无兵戎":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 兵戎:指战争。,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北民》由北宋王安石创作。此诗为七言古诗,以现实主义笔触,描绘河北百姓深受民族压迫与阶级剥削之苦。开篇点明河北百姓靠近辽与西夏边境,长期痛苦艰辛。接着通过三层内容阐述苦因:百姓辛苦耕织,成果却被朝廷拿去讨好夷狄;大旱之年,州县仍催逼河役;逃荒到南方,却发现南方丰年也缺粮。诗中运用对比、铺叙等手法,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时期,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保苟安,这沉重负担首先压在边境百姓身上。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遇严重旱灾,时任淮南签判任满的王安石,在前往京师途中,目睹了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河北百姓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折磨下艰难求生,王安石有感于此,创作了《河北民》,以此反映百姓苦难,批判北宋朝廷的软弱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描绘了北宋时期河北百姓因靠近边境,深受民族压迫与阶级剥削,又逢天灾,生活苦不堪言的情景。通过百姓耕织成果被交予敌国、大旱仍被催役、逃荒南方无果等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北宋朝廷政策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将百姓辛勤耕织与成果被朝廷拱手送予敌国对比,突出百姓的无奈与朝廷政策的荒唐。铺叙:分三层详细描述河北民的苦难,从受民族压迫(上交成果给敌国),到遭遇天灾时官府仍催逼河役,再到逃荒南方仍失望而归,层层递进,加深读者对百姓苦难的感受。细节描写:“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中的“仍”“催”,生动刻画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冷酷无情的形象。“老小相携来就南”的“老小相携”,细腻展现边民逃荒时的悲惨情景。

3. 分段赏析

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诗人以直白有力的语言,直接点明河北百姓因靠近辽和西夏这两个边境,长期深陷于痛苦艰辛的生活之中,这两句提纲挈领,为全诗定下了沉重悲苦的基调。紧接着,“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为第一层。河北百姓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家家户户让孩子学习耕织,期望能过上温饱生活。按照常理,男耕女织,生活应有所保障,可现实却残酷得让人痛心。百姓辛苦劳作的成果,全部被朝廷收缴,转手送给了辽国和西夏。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这听起来似乎“赐”比“纳”稍好听些,但实则都是在敌人威胁下的无奈之举。王安石用一个“事”字精准概括,将北宋朝廷这种荒唐的御敌之策展露无遗。百姓辛勤劳动却一无所获,只能长久地忍受苦难,前后两句通过鲜明对比,诗意如波浪般向前推进,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百姓的无奈与愤懑。“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是第二层。大旱之年,千里大地一片荒芜,百姓陷入绝境,此时官府本应开仓救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州县官吏不顾百姓死活,依旧强行抽调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去服河役,任由老弱妇孺自生自灭。“仍”字体现出官府墨守成规,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各类赋役杂税丝毫没有减免;“催”字则把官吏催逼百姓时的急迫、凶狠刻画得入木三分。北宋朝廷对外软弱怯懦,对内却凶狠强横,这样的国策让河北百姓的苦难雪上加霜,又一次陷入“长苦辛”的深渊。这一层前后两句对照,采用“加一倍写法”,使诗歌的文气跌宕起伏,进一步凸显了百姓的悲惨遭遇。“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作为第三层,描绘了边民走投无路,只能扶老携幼逃往南方求生的凄惨场景。“老小相携”四个字,蕴含着无尽的悲惨,丁壮被官府抽调,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他们在饥饿中艰难跋涉,相互扶持。他们满心期待着南方丰收,能有一线生机,可当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黄河以南后,却惊觉南方百姓在丰年也同样缺衣少食,希望瞬间破灭。这不仅表明河北百姓的苦难无处可逃,更暗示了当时整个北宋社会百姓生活的艰难,“长苦辛”并非河北之民所独有,无论是内地还是丰年,百姓都难以摆脱困苦。这一层前后两句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为造成这种社会局面的原因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前三层层层递进,紧扣“长苦辛”三字,将河北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逐步铺展开来,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到了“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转换视角,开始渲染气氛。上句从正面描写,边民的悲愁之气仿佛化作了漫天的阴云惨雾,遮蔽了天空,连白日都失去了光彩,天地陷入昏暗之中;下句则从侧面烘托,通过描写路旁行人见到这般惨象后悲痛欲绝、神色沮丧的样子,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惨氛围。一虚一实,相互配合,让诗中的内容更加震撼人心,诗人内心的情感也愈发清晰地展现出来。篇末“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将北宋积贫积弱、对外退让的局面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繁荣安定进行对比。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曾提及自己的两大喜事,一是连年丰收,长安一斗粟仅值三四钱;二是北方敌人归服,边境安宁无战事。而北宋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安石以感叹的语气,向流民诉说着“贞观之治”的美好,这既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当下时政的有力批判。

4. 作品点评

《河北民》具有颇高的文学价值。写作上,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风格沉郁顿挫。通过对比、铺叙等手法,将河北百姓的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字里行间饱含对百姓的同情与对时政的批判。在文学史上,它是王安石早期反映社会现实诗作的代表,展现了北宋社会的真实面貌,为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提供重要资料。诗中虽无特别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整体叙事抒情紧密结合,深刻反映社会问题,对后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政治家,这首诗表明他有敢于抨击时政的胆识,这正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诗人最为可贵的品格。

现代徐州师范学院教授吴汝煜

# 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法,在王安石的这首诗中也被运用得纯熟自如。

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

# 与许多诗人和为政者一样,在介甫的心目中,被历史颂扬的府代太短时期那“贞观之治”,总是像三代以上尧舜的美好的传说一样吸引着人。其实,这种历史的幻影的本身,就几乎是一些若存若亡的什说,然而有心的人们却总在那里低回向往。介甫尤不能例外。

现代贵州大学教授谭蔚

# 王安石揭露的是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后,五十多年来国势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惨象。其用心是针砭时弊,期待当国者改弦局辙,实行变法革新。诗的题材扩大了,主题深化了,立意更高了。

现代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雷启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暮寒》

下一篇: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