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zhào
shēn
hóng
nuǎn
jià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zhào
shēn
hóng
nuǎn
jiàn
lián
绿
àn
wǎn
cáng
huáng
tóng
bái
sǒu
huī
鹿
féng
rén
suī
wèi
guàn
yuán
náo
wén
guī
jiā
shuō
cǎi
sāng
mén
shí
tán
xiè
dào
shàng
zuò
shǒu
tán
zài
chéng
dōng
èr
shí
cháng
shuǐ
zēng
jiǎn
qīng
zhuó
xiāng
yìng

译文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去徐州的石潭谢雨,路上作诗五首。这座石潭位于徐州城东二十里处。其水位涨落、清澈浑浊的变化总与泗河保持联动。

逐句剖析

"照日深红暖见鱼":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

"连溪绿暗晚藏乌":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

# 乌:乌鸦。

"黄童白叟聚睢盱":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 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白叟:白发老人。,黄童:黄发儿童。

"麋鹿逢人虽未惯":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

# 麋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闻鼓不须呼":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

# 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归家说与采桑姑":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 归家:一作“归来”。

"徐门石潭谢雨":去徐州的石潭谢雨,

"道上作五首":路上作诗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这座石潭位于徐州城东二十里处。

"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其水位涨落、清澈浑浊的变化总与泗河保持联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苏轼在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的五首词中的首篇。全词以石潭为中心,前五句实写雨后乡村图景,末句以虚笔收束,借未参与祭礼的采桑人侧写盛会余韵,虚实相生间深化喜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元年(1078)初夏,徐州大地久旱逢甘。忆及春时赤地千里之景,太守苏轼斋戒奉香,率吏民跋涉二十里至石潭祈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乡村宋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描绘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以及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2. 写作手法

对比:下片“麋鹿逢人虽未惯”与“猿猱闻鼓不须呼”通过麋鹿遇人的不习惯和猿猱听到喜庆鼓声的不请自来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结合:“连溪绿暗晚藏乌”作者观察石潭四周,看见一片成阴的绿树,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用“照日深红暖见鱼”描绘出特别生动的画面,夕阳把水潭染得通红透亮,连水底的鱼儿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暖洋洋的景象其实暗示着刚下过一场及时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诗人的开心。接着“连溪绿暗晚藏乌”把视野转向溪边,深绿色的树荫里藏着叽叽喳喳的乌鸦,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特别是"黄童白叟聚睢盱"这句,用黄毛小孩和白发老人的组合,生动表现出全村老少都跑来看热闹的欢乐场景。上片就像用镜头慢慢展开一幅画,红彤彤的夕阳、绿油油的树林、黄白相间的人群,颜色搭配得特别舒服。下片更有意思,“麋鹿逢人虽未惯"说林子里的小鹿被突然出现的人群吓到,但“猿猱闻鼓不须呼”又写猴子听见敲鼓声自己就蹦蹦跳跳跑来了。这两个小动物的不同反应,把祭祀活动的热闹劲儿都烘托出来了。最妙的是没有直接写人们怎么庆祝,光看动物们的表现就能想象现场有多欢腾。特别是最后那句"归家说与采桑姑”,让人仿佛看见看完热闹的村民回家路上迫不及待要和采桑姑娘分享见闻的样子,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保留了现场的热闹感,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表达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

宋曾慥《高斋诗话》

# 村落图。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卷上

# 此时东坡但有与民同乐之感想,而无丝毫以官长自居之态度。古语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说,此五词颇具此意味。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作者并没有把雨后的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的观察上,而是较深入地接触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开拓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周啸天《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余萼舒《杨梅》

下一篇:宋·柳永《尉迟杯·双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