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暮":三月暮春时节,
"花落更情浓":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去秋千闲挂月":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
"马停杨柳倦嘶风":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堤畔画船空":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恹恹醉":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 恹恹:精神不振貌。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长日小帘栊":就是整日在小帘栊中的人。
# 帘栊:门窗的帘子。
"宿燕夜归银烛外":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 宿燕夜归银烛外: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啼莺声在绿阴中":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无处觅残红":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的艳情词。全词以暮春花落开始,以残红难觅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美。词人以清雅秀逸的笔调、绵密严谨的布局进行创作,全无俗滥之弊,而是通过回环婉转的笔触,细腻地展现出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与幽微心理。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起笔以“暮春花落”奠定时节背景,收束于“残红难觅”形成意象闭环,使上下阕在季节脉络与情感基调上相互呼应,结构浑然一体,强化了春逝情浓的整体感。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上阕绘“秋千闲挂”“画船空寂”等空景,暗含往昔欢会情事,以景之空寂显情之失落;下阕写“宿燕归巢”“流莺啼啭”,于独居情境中融入春景动态,以景之生机衬情之孤寂,景语皆情语,浑然不隔。虚实相生:实写暮春残花、月夜空庭、银烛流莺等眼前之景,虚寓佳人离去、欢爱难续的过往情事与幽微心曲,通过“花落”“残红”等具象物象承载抽象的时光易逝、聚散无常之感,以实带虚,以虚映实,含蓄深婉。
3. 分段赏析
词首“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二句,首先点明时序。时值暮春三月,红花凋谢,春光将尽,词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反而愈发浓烈。此处并未正面铺写春日繁花似锦、生机盎然之景,而是借残花飘落的意象,凸显对春光的不舍之意。世间情感往往在事物消逝之际更显深沉,词人深明此理,仅“花落更情浓”一句,便将春逝引发的哀婉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较之于那些堆砌“愁”“哀”“怜”等直白字眼的作品,更显含蓄厚重、耐人寻味。“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三句勾勒出一幅春夜湖边图景:佳人离去后,秋千空荡,唯有明月高挂夜空;马儿拴在杨柳旁,在微风中发出倦怠的嘶鸣;堤岸边的画船无人乘坐,在水面上轻轻晃动。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寂静、空落的氛围。“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此句暗用温庭筠《池塘七夕》中“银烛有光妨宿燕”的诗意,以银烛旁夜归的宿燕,暗喻佳人盼归而不得的孤寂心情。绿荫中流莺的啼鸣声,清脆婉转,却让独处之人更添惆怅,进一步烘托出佳人孤独无依、忧伤彷徨的心境。结尾“无处觅残红”一句,与上片“花落”相呼应。落花随水而去,再难寻觅,既写出了自然景象的变迁,也暗含人生聚散无常、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无奈,最终以佳人无边的怅惘哀愁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梦窗词素以虚实交织的笔法抒发感怀旧游之情见长。一般而言,长调慢词因篇幅优势,便于尽情铺陈情感、直抒胸臆,而像《望江南》这类体制短小的词调,要在有限篇幅中呈现虚实相生、悲喜交织的韵致,洵非易事。但作者别出心裁,将上下片分属不同时段的情事加以对照,使悲欢之绪前后相续,最终构成全篇的有机整体。尤其在描写艳情时,其刻意隐去具体情事,仅于虚处传情的独特手法,成功营造出格调高雅、情意深婉的空灵意境,足见其艺术构思之妙,令人读来击节称赏。
# 甘而不饴,酸而不酢,滋味超胜。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此亦为悼亡之作。
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话》
上一篇:宋·张耒《和周廉彦》
下一篇:宋·释宗杲《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