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濛濛残絮飞":田间小路上,濛濛的残絮在飞扬,
# 濛濛:一作“蒙蒙”。
"杜鹃花里杜鹃啼":在那盛开的杜鹃花里,杜鹃鸟声声啼叫。
# 杜鹃花:植物名。又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
"年年底事不归去":年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而不回家呢,
# 底事:何事,为何。
"怨月愁烟长为谁":对着明月哀怨,对着烟雾哀愁,这长久的愁怨又是为了谁呢。
# 怨月愁烟:形容愁怨之情的深长。
"梅雨细":梅雨绵密,
# 梅雨:春末夏初江淮一带连绵阴雨,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因此得名,又称“黄梅雨”。宋,陆佃《埤雅》卷一三《释木梅》:“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郁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
"晓风微":拂晓微风轻拂,
"倚楼人听欲沾衣":倚靠着高楼的人听着雨声,仿佛细雨要沾湿衣裳。
"故园三度群花谢":家乡的花儿已经三度凋谢了,
# 三度群花谢:意谓经过三年。,故园:故乡。
"曼倩天涯犹未归":曼倩客居天涯却还没有回去。
# 曼倩:东方朔的字。《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汉武帝赐肉给从距,东方朔领取时无人主持,便自割肉而去。次日武帝令他自责,他说“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武帝听了高兴,又赐肉百斤,让他带回去给妻子。这里用东方朔“归遗细君”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作品。通过描绘暮春时节残絮纷飞、杜鹃啼鸣、梅雨细飘、晓风轻拂等景象,刻画了一位倚楼凝望的女子形象,细腻地表达了深闺女子对久出未归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埋怨之情,融情于景展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词人将自己的思归之情融入到暮春时节的残絮、杜鹃、梅雨、晓风等景物之中,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异乡的愁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先以“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描绘出残春景象,借残春逝去寄情,濛濛残絮与杜鹃啼归营造出游子思归的浓厚氛围。接着“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两句设两问,“底事不归”是作者自问,“为谁”则是问“怨月愁烟”,这种自问与问它的方式,将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物象相融合,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加深了情感浓度。下片时移景转,“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由春入夏,残春伤感未散,初夏梅雨又来,登楼听雨,阶前点滴更添漂泊异乡的凄凉之感。“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结二句点明词旨,表明自己天涯漂泊三年之久,日夜思归故园的心情,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将思归之情融入到对故园群花谢的描述中,更显情真意切。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陌上濛濛残絮飞》中残絮纷飞、梅雨绵密,再衬以杜鹃哀啼、月色朦胧、烟雨缭绕、倚楼听雨等景象,皆为作者情感的载体。景中含情,情因景生,以委婉含蓄的笔触,将内心思绪与自然之景相融,尽显抒情之妙。
上一篇:宋·刘辰翁《踏莎行·雨中观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