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qi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shān
qián
shuǐ
zhǎng
chán
chán
shān
hòu
yún
mái
jiàn
shān
chèn
lái
gēng
shuǐ
chuān
穿
yún
shān
jiān

译文

山的前面,溪水在不断上涨,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山的后面被云雾弥漫笼罩,连山峰都看不见了。如果不趁着下雨到水边的田地去耕种,那就穿过云雾,到山间去惬意地躺卧休息。

逐句剖析

"山前溪水涨潺潺":山的前面,溪水在不断上涨,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山后云埋不见山":山的后面被云雾弥漫笼罩,连山峰都看不见了。

"不趁雨来耕水际":如果不趁着下雨到水边的田地去耕种,

"即穿云去卧山间":那就穿过云雾,到山间去惬意地躺卧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前》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开篇以白描手法绘出山前溪水潺潺流动、山后云雾遮蔽山峦之景,动静相衬,画面感十足。后两句直叙或于雨时在水畔耕种,或穿越云雾卧于山间的生活情境,自然流露出对闲适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向往。此诗语言简洁质朴,意境清新,充分展现出王安石捕捉自然之美与传达恬淡心境的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山前溪水涨潺潺”是动态描写,展现溪水流动的声响与活力;“山后云埋不见山”为静态描写,描绘云雾笼罩山峰的静谧之态,动静相衬,勾勒出富有生机又宁静的山水画面。白描:全诗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如“溪水涨潺潺”“云埋不见山”“耕水际”“卧山间”,不加雕琢地勾勒出山水景色与生活场景,自然真切。借景抒情:诗人描绘山前山后的自然景色以及耕水际、卧山间的生活场景,借这些景象抒发了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对偶:“不趁雨来耕水际”描绘的是世俗的农耕生活场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即穿云去卧山间”则勾勒出超凡脱俗的隐居画面,充满了空灵与闲适的意味。这两种意境相互对照、相互补充,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通过对偶的形式使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更加鲜明,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和情感倾向。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山前溪水涨潺潺”生动展现出事物与景物形象,溪水在山前潺潺流淌,充满动感与活力。“潺潺”一词堪称炼字典范,形象地描摹出水流声响,增强诗句韵律。从表达技巧看,运用动态描写,为画面注入生机。内容主题上,表达诗人对自然灵动之美的欣赏,奠定全诗清新基调。第二句“山后云埋不见山”描绘出云雾掩埋山峦的朦胧神秘之景,云与山相互映衬,构成独特画面。语言质朴自然,白描手法运用娴熟,简洁勾勒意境。采用静态描写,与前句动静结合,丰富诗歌层次,渲染出宁静悠远氛围,凸显自然的静谧之美。第三句“不趁雨来耕水际”塑造出趁雨在水际劳作的人物形象,尽显生活气息。语言直白浅近,通俗易懂。以叙述的表达方式,直陈生活场景,体现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关注与热爱,表达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第四句“即穿云去卧山间”刻画了一个随性洒脱,穿云卧于山间的人物形象。运用对偶手法,与上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借景抒情,将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表达诗人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许月卿《六月雨十一首其一》

下一篇:宋·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