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jiàn
yán
sǒu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sān
chǐ
zhào
rén
hán
shì
tiǎo
dēng
kàn
qiě
guà
kōng
zhāi
zuò
qín
bàn
wèi
xié
zhǎn
lóu
lán

译文

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逐句剖析

"镆邪三尺照人寒":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

# 镆邪:即“莫邪”,古代宝剑名。

"试与挑灯子细看":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

# 子细:同“仔细”。

"且挂空斋作琴伴":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

"未须携去斩楼兰":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剑与傅岩叟》由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送别为题材,实则蕴含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之感。诗开篇写宝剑寒光逼人,挑灯细看,尽显豪情;后笔锋一转,说宝剑只能挂在空斋与琴作伴,无法去杀敌。写作手法上,先扬后抑。全诗短短四句,将辛弃疾的悲愤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其诗歌豪放与沉郁交织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剑与傅岩叟》作于辛弃疾早年投身抗金义军,曾随耿京作战,后奉表南下联系南宋朝廷。在北返时,得知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他勇擒叛徒。然而南归后,辛弃疾未被南宋朝廷重用。在赠剑给友人傅岩叟时,他回顾自身经历,想到抗金抱负难以施展,满心感慨,遂写下此诗,借送剑抒发内心的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爱国壮志未酬的七言绝句,描绘了寒光逼人的宝剑,借宝剑从可细看把玩到只能挂于空斋,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镆邪”宝剑象征着辛弃疾的杀敌报国之志,而宝剑闲置,象征其才能被埋没,报国无门。用典:“斩楼兰”运用了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设计刺杀楼兰王的典故,楼兰在历史上常代指侵扰边疆的外敌。诗人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本有杀敌报国、平定边患的理想,只是现实无奈,只能将宝剑闲置,进一步深化了壮志未酬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诗人手持三尺宝剑,宝剑寒光闪烁,仿佛能照人胆寒。在灯光下,他仔细端详着宝剑,此时的辛弃疾,内心或许满是豪情壮志,仿佛看到了自己能持剑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场景。然而,后两句“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笔锋陡然一转。如此锋利的宝剑,本应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去“斩楼兰”,也就是去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可如今却只能挂在空荡荡的书斋里,与琴相伴,无所作为。这一转变,生动地展现出辛弃疾南归后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他一心报国,却被朝廷闲置,满腔热血无处挥洒,只能借诗来抒发内心的痛苦。

4. 作品点评

《送剑与傅岩叟》以小见大,借送剑这一行为,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展现得淋漓尽致。写作上,先扬后抑手法使情感表达极具冲击力,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咏物诗又或妙脱蹊径,以指见月;或寓物言理,藉象得意,诗思不犯正位处,有宋人之创造思维存焉。

现代张高《稼轩新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则礼《迁居》

下一篇:宋·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