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píng
yuè
·
·
zhì
liǔ
qíng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yuán
fēng
chū
西
shàng
guò
tiān
cháng
dào
zhōng
hòu
shí
nián
xīn
chǒu
zhēng
yuè
zéi
yóu
gǎn
tàn
suì
yuè
ǒu
chéng
zhì
liǔ
qíng
xiē
chuān
jiǒng
wèi
jué
chūn
shē
tuó
hán
qīn
zhèng
lián
chū
qīng
yīn
zhē
tàn
shì
zhú
hóng
鸿
jìn
shēn
táng
gòng
wǎn
zhēng
zhī
xiàng
zhēng
tiáo
zhù
chén
shā
niàn
zhū
yán
cuì
céng
dào
chù
shǐ
使
rén
jiē
dào
lián
sān
chǔ
tiān
qiáo
qián
lín
xié
zhòng
xiǎng
dōng
líng
huì
péng
guī
lái
zuǒ
yòu
qín
shū
sōng
xiāng
kuàng
fēng
liú
bìn
wèi
huá
duō
xiè
rén
qīn
chí
zhèng
驿
shí
dào
róng
zūn
quàn
yān
liú
gòng
guò
fāng
shí
fān
lìng
juàn
jiā

译文

元丰初年,我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向西,经过天长县的道路上。过了四十多年,辛丑正月,为了躲避贼人再次游览了以前去过的旧地。感叹时光的流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晴日里,幼嫩的柳枝舒展新芽,旧日溪流雨停波歇,河水悠悠远流,还未觉察春日将尽。我身着粗布冬衣仍觉寒气侵人,正怜爱初升的太阳,却被轻薄的阴云死死遮挡。感叹往事如孤鸿般消逝殆尽,身世像塘边蒲草一样衰晚,怎知道如今,竟在这漫长征途上,伫立在尘埃风沙之中。遥想当年青春年少,曾游历此处,故地重游令人不胜感慨。道路连接着三楚大地,天空低沉笼罩四野,高大的乔木依旧如从前,在路边倾斜生长。我深深羡慕、东陵侯隐居种瓜的避世生活,追慕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淡泊情怀,他们身边有琴书相伴自寻其乐,与松菊相依为友,何况那时他们鬓发未白风流依旧。多谢故人,亲自像郑庄那样殷勤相邀,又像孔融那样频繁设酒,劝我在此停留,共度美好时光,反而让我这疲倦的游子更想回家。

逐句剖析

"元丰初":元丰初年,

"予以布衣西上":我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向西,

"过天长道中":经过天长县的道路上。

"后四十余年":过了四十多年,

"辛丑正月":辛丑正月,

"避贼复游故地":为了躲避贼人再次游览了以前去过的旧地。

"感叹岁月":感叹时光的流逝,

"偶成此词":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稚柳苏晴":晴日里,幼嫩的柳枝舒展新芽,

# 苏晴:在晴光中复活生长。,稚柳:嫩柳。指春来柳树发的新枝条。

"故溪歇雨":旧日溪流雨停波歇,

# 歇:停息。,故溪:往年(40多年前)经过的溪流。

"川迥未觉春赊":河水悠悠远流,还未觉察春日将尽。

# 赊:也是“远”的意思。,川迥:平野辽阔。

"驼褐寒侵":我身着粗布冬衣仍觉寒气侵人,

# 驼褐:是说身上穿的驼毛里子的粗布衣服挡不住寒气,正喜太阳露头可以去除寒冷了,不料阴云却死死地挡住了阳光。褐,粗布短衣。

"正怜初日":正怜爱初升的太阳,

# 初日:初春的阳光。

"轻阴抵死须遮":却被轻薄的阴云死死遮挡。

# 须:却。,抵死:竭力。,轻阴:薄云。

"叹事逐孤鸿尽去":感叹往事如孤鸿般消逝殆尽,

# 孤鸿:孤雁。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鸿去。”句意为一生经历一去不返。

"身与塘蒲共晚":身世像塘边蒲草一样衰晚,

# 塘蒲:池中蒲草。南朝梁庾肩吾曾与皇子唱和,势沦败后避难会稽,后还家。《李贺作锰还自会稽歌》咏其事:“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边贱。”词人借喻自己发白身老,不堪再仕而甘守贫贱。

"争知向此":怎知道如今,

# 向此:来到这里,指天长县。,争知:怎知。

"征途迢递":竟在这漫长征途上,

# 迢递:遥远。

"伫立尘沙":伫立在尘埃风沙之中。

# 伫立:凝神久立。

"念朱颜翠发":遥想当年青春年少,

# 朱颜翠发:红颜黑发。代指青春年少之时,也就是四十多年前作者经此路上汴京之时。

"曾到处":曾游历此处,

"故地使人嗟":故地重游令人不胜感慨。

# 嗟:感叹,感伤。

"道连三楚":道路连接着三楚大地,

# 三楚:古地区名。《漠书·高帝纪》引孟康《音义》称旧名汉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约当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等广大地区。

"天低四野":天空低沉笼罩四野,

"乔木依前":高大的乔木依旧如从前,

# 依前:还和从前(四十多年前)一样。,乔木:躯干高大、枝叶繁茂的大树。

"临路敧斜":在路边倾斜生长。

# 敧斜:倾侧,倾斜。

"重慕想、":我深深羡慕、

# 慕想:向往和仰慕。

"东陵晦迹":东陵侯隐居种瓜的避世生活,

# 东陵晦迹:秦东陵侯召平的隐居行为。据《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晦迹。隐藏自己的行踪。

"彭泽归来":追慕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淡泊情怀,

# 彭泽归来:指陶渊明辞官归隐。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去官职,赋《归去来兮辞》中“乐琴书以消优”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句子,说明其隐居生活的乐趣。风流鬓未华(花),是说陶渊明隐居时年纪还不很老。

"左右琴书自乐":他们身边有琴书相伴自寻其乐,

"松菊相依":与松菊相依为友,

"何况风流鬓未华":何况那时他们鬓发未白风流依旧。

# 鬓未华:鬓发未花白。句意为陶潜30岁前任州祭酒不久即辞官,更令人敬佩。

"多谢故人":多谢故人,

"亲驰郑驿":亲自像郑庄那样殷勤相邀,

# 亲驰郑驿:指作者的老朋友亲自驰马到天长郊外驿站,想好客爱友的郑当时那样款待他。郑,指郑当时,西汉人,以好客爱友著名。据《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没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后来借指对友人盛情接待。

"时倒融尊":又像孔融那样频繁设酒,

# 时倒融尊:也是指天长的老朋友殷勤地款待自己。融,指孔融,东汉人,好客。据《后汉书·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长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尊,即酒樽。

"劝此淹留":劝我在此停留,

# 劝此淹留:劝我再此久留。淹留:久留。

"共过芳时":共度美好时光,

# 芳时:春天。美好的时节。

"翻令倦客思家":反而让我这疲倦的游子更想回家。

# 倦客:客居他乡的倦游之人。以上六句说故人殷勤好客,盛情挽留,但这反而让词人更加思乡心切,厌倦仕途奔走。,翻:反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平乐·稚柳苏晴》为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述写词人四十年前游历汴京之经历,以及如今故地重游时生发的感慨之情。词的上片先铺陈景色,后倾诉情怀,借故地的风光景致,就景抒怀,字里行间不无对往昔的留恋之意;下片描绘眼前景物依然如旧之景象,尽情抒发倦于宦游、思归故里的感受,字里行间充满叹惋感慨之情。全词不仅写词人四十年前游览汴京、现今再次重游的感慨,更在字里行间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蕴含着无限怅惘之情——既有历经物换星移、人事变迁的嗟叹,又有漂泊流徙于宦海之中、浮沉半生的悔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正月二十六日,时年六十六岁的周邦彦写下一首词作。这一年八月,词人与世长辞,该词成为其绝笔之作。元丰二年(即序中所言“元丰初”),朝廷颁诏扩充太学生名额,二十四岁的周邦彦借此机会入京求学。宣和二年,六十六岁的周邦彦从顺昌府(今安徽阜阳)知府改任处州知府,不久后又改任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由于此类外祠官职允许在外地州郡居住,周邦彦便先南下返回杭州老家。然而归家时,方腊起义军已占领杭州,他随即北上渡江,于宣和三年正月抵达扬州,下旬途经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继续西行。此地是他四十年前游历之处,因而称之为“故地”。词人“感念岁月,偶成此词”,字里行间流露出飘零州县、垂暮奔波的凄然伤痛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昔感今的羁旅抒怀词。描绘了词人故地重游时所见的晴柳、寒溪、阴云等景色,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历经四十年沧桑的人生感慨,以及倦于宦游、思归故里的叹惋之情,蕴含着对漂泊半生的悔恨与岁月变迁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身与塘蒲共晚”句,巧用李贺《还自会稽歌》中庾肩吾典故。原典写庾肩吾因梁朝战乱避居会稽,晚年发白身老、永辞荣禄,以“塘蒲晚”喻衰朽失志。词人在此以庾肩吾自况,既因其与自身均擅文辞、晚年失官避乱的经历相似,又借“共晚”二字强化与草木同衰的悲戚,含蓄表达对仕途浮沉的慨叹及老境漂泊的孤寂。化用:本词化用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化用,如“驼褐寒侵”化用欧阳修“轻寒漠漠侵驼褐”诗意。原句写春日轻寒袭人,此处直接取用“驼褐寒侵”的意象,融入“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的场景,既保留原诗的萧寒意境,又通过“抵死须遮”强化阴云蔽日的压抑感,将生理上的寒冷与心理上的迟暮愁绪叠加,使景语更具情感张力。对比:“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与“身与塘蒲共晚”形成今昔对比。前者以“朱颜翠发”的鲜活意象,追忆年少时意气风发、旧地游赏的图景;后者以“塘蒲”的衰微姿态,刻画晚年漂泊、老境颓唐的现实。两相对照,青春与迟暮、得意与失意的反差跃然纸上,凸显出岁月无情的悲凉。情景交融:“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三句融情于景。“驼褐寒侵”写春日寒意料峭,粗衣难御;“轻阴抵死须遮”状云压初日,久阴不放。自然气候的压抑与词人内心的沉郁浑然一体——寒衣蔽体是生理感知,阴云遮日是视觉阻隔,二者共同隐喻人生暮年的困顿与理想的黯淡,达到“景即情,情即景”的境界。首尾呼应:上片以“叹事逐孤鸿去尽”发端,以“故地使人嗟”收束,“叹”与“嗟”首尾呼应,形成情感闭环,将四十余年的感慨浓缩于一唱三叹之中;下片“道连三楚”遥承上片“故溪”“川迥”,地理空间的延续性使“故地重游”的主题贯穿始终,结构上前后勾连,增强了词境的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此句写法婉转精妙、老到成熟。“故溪”与“稚柳”相对仗,“歇雨”承接“苏晴”,自然流畅。“稚柳苏晴”采用了词序倒置的手法,这种独特的表达反而更显精警,这也是周邦彦词作常用的技巧之一,与《琐窗寒》中的“暗柳啼鸦”有异曲同工之妙。雨后的大自然清新宜人,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香气,词人置身其中,也感到心神清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在这一段诗情画意的客观描写中,没有直接体现词人的主观情感,却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了伏笔。“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全句皆为景语,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抑郁之情。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词人的生理感受,更在他的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引发了迟暮之感。上句中的“未觉”,与这里的“正怜”“抵死”相互呼应,紧密地与词人被压抑的情绪相连,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沉重与不轻松。此句的灵感来源于宋·欧阳修的“轻寒漠漠侵驼褐”诗句,周邦彦巧妙地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词作更具韵味。“叹事逐孤鸿去尽,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句中的“孤鸿”“塘蒲”“尘沙”,动静结合的景象依然笼罩着压抑的氛围。一个“叹”字作为领字,一直贯穿到上片结尾的“嗟”字,一气呵成,为全片奠定了沉闷的基调。词人在这里慨叹自己四十多年来所走过的坎坷历程,回忆起年少时在旧地的游玩经历,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今昔对比,感慨万千。这种感慨之情力透纸背,让读者感同身受。“事逐”句化用了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中“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鸿去”的诗意,将四十多年的情事一笔带过,情景相互映衬,转折自然流畅。“身与塘蒲共晚”同样用典,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序记载,庾肩吾在梁时曾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后来国事衰败,他先避难会稽,后才回家。歌中写道:“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迪贱。”王琦注释说这是指庾肩吾“发白身老,不堪再仕,当永辞荣禄,守贫贱以终身”。周邦彦与庾肩吾都擅长文辞,此时他年老失官,避兵乱间道返回南京,与庾肩吾的遭遇相似,所以用“身与塘蒲晚”来自我比拟。周邦彦在套用前人成句时,仅仅增添了“尽”“共”两个字,就充分衬托出了“悲”意,真正做到了“语省意丰”,用词精炼准确,体现了他用典之妙、造语之工、化用之奇。“事逐孤鸿去尽,身与塘蒲共晚”,正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悲苦的深刻总结。“事”,包含着词人的感事、叹事,如本传中所载他献赋万余言、在迩英殿诵读、被召赴政事堂,从太学诸生一跃成为正官等经历;“身”则代表着他晚年的衰朽萧瑟。这就如同柳永《八声甘州》词中“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所表达的情感一样,“争知”二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词人凄凉的境况。“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追念”一词将词人的思绪拉回到过去,在同一时空画面上,他叹老哀衰,感慨不已。词人因情布景,景为情设,这是他精心构思的结果。以“叹”“嗟”领起并结束这七句,足以看出他感叹、嗟伤之深。“故地使人嗟”的“嗟”字与“叹事逐孤鸿尽去”的“叹”字,一在句首,一在句尾,前后照应,将这大段的感慨完美地囊括其中,仿佛是词人的精心安排。下片:“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敲斜”,这几句交代了上片词人伫立沉思的地点。承接上片结尾,故地仍然是“道连三楚”。五代时期,马殷占据长沙,周行逢占据武陵,高季兴占据江陵,这些地方都在古楚地,分为东楚、南楚、西楚,所以称为“三楚”,也指现在的湘鄂一带(见《三楚新录》)。词人对四十多年前的景色仍然记忆犹新,他笔下的景物气象辽阔、雄浑。此时,词人正从郑地(郑驿)前往湘鄂。“天低四野,乔木依前”,就连描写不平坦道路的“敲”“斜”二字,都蕴含着词人心底的抑郁不平。这几句将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上下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这五句具体展现了词人心境不平静的内容和表现。以“重慕想”引领,故地重游,词人进一步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高人隐士弃官归隐的生活。他运用召平、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完全可以像他们一样归隐不仕的想法,同时也流露出对出仕的后悔之情。词人从“道连三楚”一直写到“何况风流鬓未华”,完全是按照序中所说“天长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续写的。其中既有对两次经过此地时物我变化的嗟叹,也有对自己飘泊流徙、宦海浮沉的悔恨。“何况”二字的转折,让词人似乎有所醒悟,于是从想象回归到现实。“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流,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词笔在此处又一次转折。慢词写到这里,犹如连珠一般接连不断,又如波涛一般汹涌澎湃。然而,结尾处突然跳出一句“翻令倦客思家”,就像野马脱缰一般迅速,又像决堤的激流一样不可阻挡。尽管词人“风流鬓未华”,身体还算康健,但内心却已疲惫不堪,仿佛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时倒融尊”在词中是指友人邀请词人饮酒。这结尾六句押同一韵,描绘了天长的故人热情好客,如同郑当时、孔北海一样。他们一再挽留词人长住,共度美好的春天。尽管词人对故人的热情款待感激不已,但这种热情却反而让他更加感伤。结尾这句也是词人一生词作的绝笔,他最终卒于异乡,再也没能回到故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为长调以写景为主,意在言志,达成情景交融之效。全词所见景物,或稚柳,或塘蒲,或驼褐、孤鸿,或尘沙、天低,尽显阴冷昏暗之态。这首词写于词人心力交瘁、年老体衰、与世长辞的那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细玩此阙,一种潇飒凄凉景象,想见作者内心之悲哀,结构已不及前述诸作之谨严,所谓“深劲”之风格,骎不复有。年龄环境与作风之消长,从可知矣。

不详20世纪词学大师龙沐勋《清真词叙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下一篇:宋·张枢密《声声慢·星冠懒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