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dà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nán
dàng
dōng
bēi
shuǐ
jiàn
duō
tóu
chē
duàn
jīng
guò
zhōng
shān
wèi
fàng
zhāo
yún
sàn
nài
huáng
méi

译文

南荡和东边的池塘里,水渐渐地多了起来,田间小路上,车辆和马匹都不再往来通行了。钟山上,早晨的云雾还没有消散,对于这黄梅时节的绵绵细雨,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逐句剖析

"南荡东陂水渐多":南荡和东边的池塘里,水渐渐地多了起来,

"陌头车马断经过":田间小路上,车辆和马匹都不再往来通行了。

"锺山未放朝云散":钟山上,早晨的云雾还没有消散,

"奈此黄梅细雨何":对于这黄梅时节的绵绵细雨,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荡》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南荡在当时的江宁(今江苏南京)附近,王安石曾长期居住此地。此诗描绘了南荡周边的景致,因雨水增多,陌头车马难行,钟山云雾未散,细雨伴着黄梅时节而至。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展现出江南水乡在梅雨季节特有的清幽与静谧。同时,一句“奈此黄梅细雨何”,流露出诗人面对绵绵细雨时的些许无奈与悠然心境,既体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捕捉,也反映出其在退居江宁后的生活状态与情绪。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南荡东陂水渐多”的水势渐涨之景,以及“钟山未放朝云散,奈此黄梅细雨何”中钟山云雾缭绕、黄梅细雨绵绵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悠然闲适的心情。以动衬静:“陌头车马断经过”描述了道路上车辆马匹不再过往,以动态事物(车马)的消失来衬托出南荡周边环境的安静,让静谧之感更加突出。情景交融:全诗将自然之景与诗人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由景生。如黄梅细雨既是自然景象的呈现,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在这雨景中的独特心境,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情绪。白描:“南荡东陂水渐多,陌头车马断经过”,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勾勒出南荡和东陂水势上涨,田间道路车马不再通行的画面,不加修饰地呈现出环境的变化,给人直观的感受。

2. 分段赏析

首句“南荡东陂水渐多”:开篇直陈眼前之景,南荡与东陂的水域,水势逐渐上涨。一个“渐”字,生动地表现出水量的持续增加,暗示这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所致,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或许是黄梅时节细雨绵绵不断注入的结果。此句勾勒出一片逐渐变得开阔、浩渺的水乡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湿润、朦胧的环境基调。次句“陌头车马断经过”:镜头从水荡转移到陆上道路。原本应是车马往来的田间小路(陌头),此刻却因水患或细雨变得泥泞难行,车马都中断了通行。“断经过”三字,以动态的缺失,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静谧氛围,与首句水势渐涨相呼应,形成一种因自然变化而导致的交通受阻、人迹罕至的场景,在视觉与感知上给人以宁静、清冷之感。第三句“钟山未放朝云散”:诗人的视线又转向远处的钟山。钟山之上,早晨的云雾尚未消散,依旧缭绕山间。“未放”二字赋予钟山一种主观的“意志”,仿佛钟山有意留住这朝云,不愿让其轻易散去,营造出一种云雾与山峦相依恋的静态美。云雾的存在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朦胧感,也暗示着天色未晴,细雨仍会持续,使整首诗的氛围更加阴沉、湿润。尾句“奈此黄梅细雨何”:在前文层层铺垫的基础上,诗人发出一声无奈的感慨。面对这黄梅时节下个不停的细雨,实在是毫无办法。“奈……何”这一经典句式,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无力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这细雨笼罩的环境中的百无聊赖。黄梅细雨不仅影响了出行,也给诗人的心境蒙上一层淡淡的愁绪,不过这种愁绪并非浓烈的哀伤,而是在闲适生活中因细雨引发的一丝惆怅,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亿《句》

下一篇:宋·秦观《茶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