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2
shàng
yǒu
páo
zèng
yīng
lián
fàn
shū
h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yóu
zuò
kàn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可见范雎的贫寒是多么惹人同情。现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只把他当成凡夫俗子看待。

逐句剖析

"尚有绨袍赠":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

# 绨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尚有:尚且还有。

"应怜范叔寒":可见范雎的贫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 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怜:同情。

"不知天下士":现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

#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犹作布衣看":只把他当成凡夫俗子看待。

# 布衣:指普通老百姓。,犹作:还当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化用了《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须贾赠绨袍给范雎的典故,鞭挞了须贾的平庸,赞颂了范睢的美德,表达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后两句发表议论,借才范睢的经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良现象,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全诗叙议结合,衔接恰当,充满情感,读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史》是盛唐诗人高适未入仕时写下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那时的高适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他满心愤懑,便借古人赠送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的际遇,表达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与重用的悲愤情绪。此篇虽名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托古喻今,借史咏怀,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的际遇,表达了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与重用的悲愤情绪,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本诗借古咏怀,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的际遇,表达了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与重用的悲愤情绪,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议论:本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两句,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间接表明了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心思,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用典:“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化用了《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须贾赠绨袍给范雎的典故:战国时,范雎曾遭须贾诬陷,后逃至秦国成为丞相。一次须贾出使秦国,见范雎穿着破衣,心生怜悯,送他绨袍。范雎念及须贾还有故人之情,便宽恕了他。高适在此处借用这一典故,表面上是在说须贾对范雎尚有怜悯之心,实则借此典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有眼无珠、不识人才的势利之人,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化用了《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须贾赠绨袍给范雎的典故:战国时,范雎曾遭须贾诬陷,后逃至秦国成为丞相。一次须贾出使秦国,见范雎穿着破衣,心生怜悯,送他绨袍。范雎念及须贾还有故人之情,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便宽恕了他,这是非常可贵的。高适在此处借用这一典故,表面上是在说须贾对范雎尚有怜悯之心,实则借此典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有眼无珠、不识人才的势利之人,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批判。后两句“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发表议论。须贾对范睢的身份毫不知情,依旧将已身居秦相高位的他视作普通平民。诗人在此处借这一情节巧妙发挥,其用意在于讽刺须贾,他虽有体恤贫寒之人的心意,却缺乏识别贤才的眼光,竟把身为秦相、为天下人所敬重的范睢当成了布衣寒士,这实在是件可悲可叹的事。诗里的“天下士”,指的是国士,也就是那些杰出的人才;而“布衣”,则是平民的代称,因为古时候普通百姓大多穿着布衣。诗人写下这两句诗,是有感而发,类似诗中所描绘的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社会里其实十分常见。诗人自己年少时处境困顿,直到晚年才得以发迹。少年时期的他,虽说没有像范睢那样遭受过奇耻大辱,但也没少受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在他尚未得志的时候,没人把他当作人才看待。因此,诗人借才范睢的经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良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字里行间满是真情实感。诗人借古抒怀,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尤为精妙,上两句的“尚有”“应怜”,精准勾勒出须贾赠袍时的那份怜悯心态,他并不以为范睢日后会发迹,更没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由此可见须贾不过是个平庸之辈;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地借事议论,实则饱含激情,既藏着对这种视人如草芥的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又透着一股心高气傲的气度,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徐献忠: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峰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清鲍桂星《唐诗品》

# 吴逸一曰:“尚有”、“应怜”、“不知”、“犹作”八字,俱下得有力。

明高棅《唐诗正声》

# 语直意达。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天下士”、“布衣”指范叔说,见得人不易识耳。

明蒋一葵《唐诗训解》

# 达夫少尝落魄,晚年始贵。疑当时必有轻之者,故借古人以咏之。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为贫士增多少气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夫以丞相之尊,岂有人敢以绨袍赠他?故用“尚有”二字作惊异之辞。此句毕,复顿住笔而凝思曰:吾知之矣,范叔见须贾时不作丞相服饰,足见其寒,怜而赠之也。怜其实,却又应如是的了,故用“应”字。几个字中作如是大起落,当不在少陵下。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尚有绨袍赠”句起得突兀,已包《史记》全文。忽起忽落,成此二十字,而大意总言天下士不可轻视,隐然自负。试思如此起法,斩却人间多少拖泥带水话。

清赵臣瑗《唐诗笺注》

# 古人咏史,偶着一事,自写己意,不粘皮带骨。以此二十字浑成尤难。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冠盖京华,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岂独范叔。天下士之布衣沦落者多矣。达夫生平,功名自许,以忤权贵,出宦彭州。此诗其有抑郁之怀耶。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独孤及《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下一篇:唐·王涯《陇上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