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修竹":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
# 修竹:高高的竹子。
"竹里藏冰玉":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
#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绕清溪三百曲":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
"香满黄昏雪屋":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系马疏篱":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
# 行人:过路之人。
"折残犹有高枝":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
"留得东风数点":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
"只缘娇嫩春迟":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梅词,通过描写山园中的梅花以及周边环境,借物抒情,托梅言志。既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坚韧之美,也隐隐透露出词人在退隐生活中虽遭遇挫折却依然坚守自我、期待春天(希望)的心境,体现了他复杂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词人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梅花在词中“折残犹有高枝”,即便被折损,仍有高枝挺立,象征着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借景抒情:上阕“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描绘了断崖、修竹、清溪、雪屋等清幽的环境,梅花藏于其中,借这优美的环境烘托出梅花的高洁,也抒发了词人对这种宁静、高洁生活的喜爱。动静结合:“路转清溪三百曲”写清溪蜿蜒曲折,是动态描写;“断崖修竹”“雪屋”等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生动性。虚实结合:“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东风数点”是虚写,想象着春天到来时的景象,“折残犹有高枝”是实写眼前梅花的状态,虚实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期待。
3. 分段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上片“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面:梅花生长在陡峭的断崖峭壁之间,与修长的翠竹相伴相依,其拥有着如冰般清透、似玉般温润的特质。词人一路缓缓观赏,从山麓起始,漫步至自家的家园,时间也从白昼悄然流转到了黄昏。一路走来,清幽的梅香弥漫在四周,将山园之中梅花的存在巧妙地点明。下片的“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这两句描绘了篱边的梅花虽已有些许折损残败之态,但这其实是为了铺垫后文,重点在于突出那高高挺立的梅枝。词的结尾“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意思是那高枝之上的几点梅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姿态优美动人。它们之所以还迟迟没有飘落,依旧挺立在枝头,是因为春天仿佛娇柔慵懒,尚未及时到来。整首词的精妙之处恰恰体现在这里,对梅花的刻画不仅外形逼真,更将其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虚实结合,把梅花唤醒春天、预报春讯的独特风采鲜活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宋·陆游《小园四首(其三)》
下一篇:宋·赵长卿《南乡子·月转水晶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