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风流王谢家":江左的王谢两家出风流名士,
# 王谢:这里指王进叔。,江左:江东。
"尽携书画到天涯":书画双绝,墨宝遍布天涯。
# 天涯:极远的地方。这里有远离家乡的意思。,尽携:全部携带。
"却因梅雨丹青暗":南方年年梅雨时节,字画因为受潮而变的黯淡,
# 暗:暗淡无光。,却因:只因,还因。
"洗出徐熙落墨花":却正好可以和徐熙的落墨画相媲美。
# 落墨:以墨笔勾勒,略设色绘成,称“落墨画”,为后来“没骨画”先驱。,洗出:洗涤出,清除出。这里是虚写而非实写。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江左王谢世家携带书画流转天涯的情景,以及徐熙杏花图在梅雨时节色彩暗淡却更显落墨之妙的画面,体现了画作历经岁月流转的沧桑感,营造出一种历史与艺术交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徐熙绘画艺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衬托:“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以梅雨时节导致书画颜色暗淡的情景,衬托出徐熙所画杏花的独特魅力。在丹青暗淡的背景下,徐熙的落墨技法更加凸显,这种衬托手法突出了画作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结合:前两句关于王谢世家携带书画到天涯是基于历史的联想,属于虚写;后两句描写眼前因梅雨和画中凸显的落墨花是实写。虚实相生,使诗歌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对现实画面的细致刻画。用典:诗的开篇“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借用东晋时期王、谢两大世家的典故。江左王谢代表着当时高门士族的风流儒雅,借此暗示书画在历史变迁中如同世家大族的辗转流离,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称赞了友人王进叔“尽携书画到天涯”之举的独特乐趣。彼时,他远离故土,长途辗转至偏远的岭南。尽管一路奔波,却仍将平日里珍藏的所有书画悉心带在身旁。这一行为,既体现出王进叔虽身为异乡客,生活漂泊不定,却依然能从书画中寻得慰藉,乐在其中;“尽携”二字,更是直白地展现出他对书画的极度痴迷。而“到天涯”三字,则暗暗道出了他携带这些书画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次联以“却因”转折,笔锋陡然一转,凸显出王进叔收藏书画时的精心细致。初夏时分,梅雨绵绵,空气潮湿,书画极易受损,常常会变得暗淡失色。然而,王进叔却能将徐熙的杏花名画妥善保存,使其完好无损。这足以见得他在收藏上的用心良苦。“洗出”一词看似实写,实则为虚,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诗句增添了别样的意趣。这首题画诗中,首句“江左风流王谢家”,诗人以江东爱好翰墨的王谢世家喻收藏家王进叔。次句“尽携书画到天涯”,点明王进叔赴岭南任职,远离家乡却仍带书画相伴。“却因梅雨丹青暗”,梅雨天气让观画光线不佳,可赏徐熙杏花图时,却能清晰辨出其独特“落墨”技法。据《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记载,徐熙画花先落墨表现枝叶蕊萼,再傅色或辅以杂彩,且迹色不相隐。此诗中,诗人意谓梅雨使杂彩暗淡,墨迹却更显清晰神妙。全诗仅四句,既赞王进叔藏画用心,又述赏徐熙落墨杏花的独到感悟,堪称妙笔。
4. 作品点评
此首题画诗,首句以爱好翰墨的江左王谢世家比收藏家王进叔。次句写其赴岭南任职,虽远离家乡,仍携书画同行。梅雨时节,光线欠佳,观画受限。但赏徐熙杏花图时,其“落墨”技法却清晰可辨。据载,徐熙画花先落墨,再傅色或辅杂彩,迹色相融。诗中,梅雨使杂彩暗淡,墨迹愈发神妙。短短四句,既赞王进叔藏画之用心,又抒赏徐熙落墨杏花之感悟,笔力精妙。
# 首联称赞友人王进叔“尽携书画到天涯”的乐趣。次联以“却因”陡转笔锋,写出王进叔收藏书画的精心。“洗出”分明是虚写,但虚实结合,别有情趣。
平顶山学院副教授葛泽溥《苏轼题画诗选评笺释》
上一篇:宋·陆游《秋风曲》
下一篇:宋·王挺之《题黄山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