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箫人去":吹箫的人已经走了。
# 吹箫人去:用萧史典故。《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鸣,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军凤凰飞去。”
"但桂影徘徊":但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
# 桂影:桂花树的影子。
"荒杯承露":收成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
"东望芙蓉缥缈":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
# 芙蓉:一作鞭芙。
"寒光如注":仿佛注入了寒光。
"去年夜半横江梦":去年在半夜梦见横在江上,
# 夜半横江梦:典出苏轼《后赤壁赋》:“时将夜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寐。”
"倚危樯":依靠着高高的桅杆,
# 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
"参差曾赋":曾创作长短不齐的诗赋。
"茫茫角动":茫茫的远处响起呜呜的角声,
"回舟尽兴":兴尽返回,
# 回舟尽兴:语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未惊鸥鹭":没有惊动鸥鹭。
"情知道、":明明知道、
# 情知道:明明知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情知道,犹云明知道也。”
"明年何处":明年会在哪里。
"漫待客黄楼":徒劳的在黄楼等待友人,
# 黄楼:楼阁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却扫编》:“徐州黄楼,东坡所作,子由所赋,坡自书。”,漫:徒,空。
"尘波前度":一直漂泊在外度过前半生。
"二十四桥":那二十四桥,
"颇有杜书记否":是否还有像杜牧记载的那般繁华呢?
# 杜书记:指杜牧。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故云。
"二三字者今如此":这些人都是这样,
# 二三字:一作“二三子”。若干人,几个人。
"看使君、":看您、
# 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角巾东路":恐怕要像古人一样头戴角巾归隐东路。
# 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此借指隐士或布衣。
"人间俯仰":人生一世,就是抬头低头之间,
#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悲欢何限":悲欢离合哪有什么定数,
"团圆如故":亲友团圆才是人们不变的追求。
"寄扬州马观复":这首词是寄给扬州观复道人马煦的。
# 马观复:即马煦,字德昌,自号观复道人。《新元史》有传。
"时新旧侯交恶":当时新侯旧侯互相憎恨仇视,
"甚思去年中秋泛月":很想念去年中秋夜月下泛舟的时光而不得,
"感恨难言":这种遗憾难以表述。
# 感恨:感慨遗憾。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词人在新旧侯交恶的背景下,寄词给扬州的马观复,通过回忆去年中秋泛月的美好经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抒发对当下人事变幻的感慨,展现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与对美好往昔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描绘桂花影子徘徊、空杯承接露水之景,烘托词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与思念之情。“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以芙蓉缥缈、寒光如注之景,营造清冷氛围,寄寓内心的惆怅。对比:上阙以当下中秋夜“桂影徘徊,荒杯承露”等孤寂之景,与去年中秋“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的欢快场景对举,往昔欢乐愈显今日孤独,强化思念与对变迁的感慨;下阕“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所表达的团圆期望,与“情知道、明年何处”体现的漂泊现实形成反差,深刻抒发词人面对世事无常的愁苦无奈。联想:“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词人由眼前的状况联想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知明年自己与友人将身处何方,即便期待着如过去在黄楼待客般相聚,却又深知尘世风波变幻无常,过往的美好相聚恐难再现。这种对未来的联想,融入了词人对人生漂泊、世事难料的无奈与担忧。反衬:乐景衬哀情,上阕先勾勒当下中秋月夜“吹箫人去,桂影徘徊,荒杯承露,芙蓉缥缈,寒光如注”的清冷孤寂,奠定哀伤基调,后忆去年中秋“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的欢乐诗意场景。往昔欢乐与当下孤寂鲜明对比,将词人因友人离去、家国变故的哀伤无奈成倍放大,使读者深切体悟其对时光人事变迁及家国破碎的悲痛。化用:“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化用杜牧的相关典故与诗句。杜牧曾在扬州生活,留下诸多与扬州相关的诗作,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词人在此提及“二十四桥”,不仅借杜牧诗意描绘扬州的景致,更通过“书记”一词,将自己与友人的经历类比杜牧,感慨如今扬州是否还记得他们曾经的踪迹与情谊,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昔在扬州等地与友人共同度过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中秋月夜图,“吹箫人去”点明友人的离去,给画面笼上一层怅惘。桂影独自徘徊,似在寻觅故人;荒杯承接露水,尽显无人共饮的落寞;东望芙蓉,其影缥缈,如梦幻般难以捉摸,寒光倾洒,寒意袭人,渲染出词人此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紧接着,“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词人笔锋一转,回溯去年中秋,众人横江泛舟,倚桅吟诗,在茫茫夜色中闻角声尽兴而归,连鸥鹭都未被惊扰,彼时的欢乐与此刻的清冷形成鲜明对照,往昔的美好更衬出当下的孤寂,流露出对过去团圆时光的深切怀念。下阕:“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词人感叹未来行踪不定,不知明年将身处何方,即便期待着如昔日在黄楼待客般相聚,却也无奈尘世风波变幻,过往难再。“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借二十四桥的典故,既表达对扬州往昔繁华的追思,又关切当下局势及友人境遇,暗示友人或许将如古人般归隐,流露出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结尾“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词人将视野从个人的悲欢拓展至人间万象,感慨人生短暂,悲欢离合无穷无尽,然而明月依旧团圆,以景结情,在对团圆的渴盼中,蕴含着对家国破碎、人事变迁的无奈与辛酸。
4. 作品点评
《桂枝香・吹箫人去》写于中秋,词人于佳节之际忆起往昔与亲友的团圆时光,然而瞻望前路,却满是迷茫。序中“感恨”沉痛:外族入侵致国家破碎,给词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与亲朋好友离散,漂泊无依,让其饱尝孤独无奈;未来前景黯淡,变数重重,希望遥不可及,令凄苦思绪缠绕心间。此词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如此手法倍增哀乐。刘辰翁作为南宋遗民,宋亡后坚守气节不仕,词中借中秋之景与往昔之忆,道尽国破家散后的心酸,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团圆的渴望,情感真挚深沉。
# 满心而发,不假追琢,有掉臂游行之乐。
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
上一篇:宋·金德淑《望江南·春睡起》
下一篇:宋·刘鉴《书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