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如花面":人的容颜比不上花儿的娇颜。
"花到开时重见":花儿凋谢后再度开放时仍能相见。
# 花到开时重见:《本事诗·情感》篇: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于都城南,得居人庄。……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及来岁清明日,……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独倚小阑干":我独自倚靠在小小的栏杆旁。
"许多山":眼前映入无数山峦。
"落叶西风时候":在西风劲吹、落叶纷飞的时节,
"人共青山都瘦":我和那郁郁青山都显得消瘦。
"说道梦阳台":人们说我在梦中与神女相会。
# 阳台:传说中的楼台,指男女欢会的地方。
"几曾来":可她究竟何时真的来过呢?
# 几曾:何曾。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围绕伤春悲秋、相思离别与身世感慨展开的诗,从伤春悲秋角度,词中借“落叶西风时候”等秋景,抒发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慨,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人生境遇的变迁。相思离别层面,“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将人与花对比,凸显人面难再得的遗憾,饱含对往昔人事的思念与离别后的怅惘。身世感慨上,结合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的经历,词中“人共青山都瘦”等句,借人、山之“瘦”,侧面反映出他在现实中抱负不得施展的愁苦,借景抒情,以婉约之词诉说内心复杂深沉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说道梦阳台。几曾来”,“梦阳台”源自典故,代表着虚幻的梦境,是虚写;而男子身处现实,满心期待却始终未能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见,这是实写。通过虚实结合,将男子对相聚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悲愤与失落之情,丰富了词作的层次与表现力。对比:开篇“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词人将“人面”与“花面”进行鲜明对比。花具有凋谢后仍能重开的特性,而人面一旦错过便难以重逢,通过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词中男子对所思女子的深深遗憾与哀怨之情,在对比中凸显出人事无常,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全词悲伤、幽怨的情感基调。细节描写:“独倚小阑干”,短短几字,通过“独倚”这一细节动作,生动地勾勒出男子形单影只、孤独落寞的形象。他独自倚靠在阑干旁,周围的寂静与他内心的孤寂相互映衬,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简洁的细节传递出丰富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词人便采用直白的判断句式,将“花面”与“人面”置于鲜明对比之中。“人面不如花面”,短短几字,直截了当地流露出词中男子对所思女子的深深怨气。花谢尚有重开日,人面却难再相逢,这般强烈反差,瞬间凸显出男子内心因情而生的愤懑与无奈,奠定全词幽怨基调。第二句“独倚”二字,生动勾勒出男子形单影只的孤寂模样。他独自凭倚阑干,眼前唯有连绵“许多山”。四周静谧无声,他默默凝视着山峦,千言万语尽化作沉默,将满腔的哀怨深深埋于心底。这一画面,以景衬情,愈发凸显出男子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情感的深沉压抑。“落叶西风时候”,既巧妙承接上片,点明时间正处于西风萧瑟、落叶纷飞之际,又通过对秋色的细腻摹写,借西风落叶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氛围,为下句“人共青山都瘦”蓄势。叶落山显空,故言山瘦;而男子因思念伊人,身心憔悴,恰似“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人瘦。辛弃疾笔下这个“瘦”字,虽不及“人比黄花瘦”那般广为人知,却也独具匠心,精准捕捉到男子独倚阑干凝视群山时内心的愁苦与身形的变化。末尾两句,词人直言自己虽曾入梦,却始终未能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会。“几曾”二字,满含质疑与失望,道出男子对梦中相见本就心存疑虑,如今梦碎,更是将他内心的悲愤推向高潮。从最初的怨,到恨意滋生,再到最终梦想破灭的悲,全词层层递进,将这出相思相怨的爱情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令读者感同身受,沉浸于词中哀伤氛围。
上一篇:宋·梅尧臣《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