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ī
jiù
shī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chūn
lái
chù
guī
hóng
鸿
fēi
léi
niú
jiù
zōng
dàn
yuàn
lǎo
shī
xīn
yuè
shuí
jiā
wèng
xiāng
féng

译文

春天到来,任何地方都是鸿雁的归处,不再是瘦弱的牛来脚踩这旧时的踪迹。希望老师的心如皎洁的明月,把清辉洒满大地,使每户人家都能够通过水瓮而与老师相逢。

逐句剖析

"春来何处不归鸿":春天到来,任何地方都是鸿雁的归处,

# 鸿:鸿雁。

"非复羸牛踏旧踪":不再是瘦弱的牛来脚踩这旧时的踪迹。

# 羸:瘦弱。

"但愿老师心似月":希望老师的心如皎洁的明月,把清辉洒满大地,

"谁家瓮里不相逢":使每户人家都能够通过水瓮而与老师相逢。

# 瓮: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苏轼应法芝所举旧诗而作的和诗。诗中典故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此诗以春来归鸿、羸牛旧踪的形象来比喻人生的飘忽不定,生动深刻;又以皎洁的明月真诚祝愿法芝老师把清辉洒满大地,使每户人家都能够通过水瓮而与老师相逢。整首诗语言简洁自然,蕴含哲理,展现了苏轼诗歌创作中善于以景抒情、借物喻理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中靖国元年(1101)春宋徽宗初亲政,诏允元祐党人徙内地居住。苏轼自岭南请归常州,途经金陵时与法芝重聚,法芝有诗,此为回赠。法芝,名县秀,诗人贬黄州时即有诗文来往,后知扬州,有唱和诗。绍圣年间,诗人贬谪惠州。法芝跋涉万里,一再访之,故为莫逆之交。此诗以春来归鸿、羸牛旧踪的形象来比喻人生的飘忽不定,同时希望友人(法芝)能保持良好心境的情况下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友情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苏轼写这首诗是为了次韵法芝所举的旧诗,在和诗中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法芝老师的期望。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变化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和对理想心境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但愿老师心似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的心比作明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老师的心境如明月般皎洁、澄澈、光明,富有感染力。对比:“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中,将春天归来的大雁(归鸿)与往日瘦弱的老牛(羸牛)的踪迹进行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突出了人生境遇的变迁。借景抒情:通过“春来何处不归鸿”中春天归鸿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变化的感慨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句“春来何处不归鸿”,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大雁纷纷归来的景象。“归鸿”,是早年“雪泥鸿爪”之喻的再现,但喻义已大不相同,因为这次不是随风飘零的“鸿”,而是“归鸿”,虽经飘零,毕竟总会归来。春天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归鸿则是一种迁徙和回归的象征,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时光的流转。次句“非复羸牛踏旧踪”,将过去瘦弱的老牛在旧路上行走的踪迹与现在的情景进行对比。复现“磨牛”之喻,但这次经了“奇绝冠平生”的海外一游,便在这个比喻的前面加了“非复”二字,意谓已摆脱“步步踏陈迹”之痛苦,空间的局促和身世迁徙的重复循环也被超越了。第三句“但愿老师心似月”,诗人直接表达了对法芝老师的期望。将老师的心比作明月,明月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澄澈、光明,诗人希望老师能够保持如明月般的心境,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坚守内心的纯净和宁静。这也是自述人生思考的心得,即谓人生的真实、本来之面目,原如皓天中的明月,永恒存在,并且能为人人所理解,因为那原是一切人类的共同底蕴。尾句“谁家瓮里不相逢”,以一种幽默而富有哲理的方式表达了人生何处不相逢的观点。“瓮”在这里可以象征人生的各种境遇和环境,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只要心境如明月般澄澈,总会有相逢的机会。人生的最终的意义,归结到此“月”喻。“鸿”“牛”“月”,这三个比喻写出了苏轼人生思考的历程,而在这首诗中完全重现,仿佛生命就是这样一首诗。

4. 作品点评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是苏轼留下的最后几首诗之一,其诗意颇堪看作他对人生思考的总结。苏轼生活于理学形成之前,但其哲学思想已自成体系,故这首诗是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下一篇:宋·楼璹《耕图二十一首·舂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