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皋木叶下":水边高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
# 皋:水边高地。
"原隰菊花黄":原野洼地里的菊花盛开,一片金黄。
# 隰:低下的湿地。
"凭高满眼秋意":登上高处,满眼都是秋天的景象,
"时节近重阳":此时已临近重阳节。
"追想彭门往岁":回忆起在彭门度过的往昔岁月,
# 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部队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千骑云屯平野":那时千余骑兵如云般聚集在平野之上,
"高宴古球场":在古老的球场上举行盛大的宴会。
"吊古论兴废":一边凭吊古人,谈论朝代的兴衰,
"看剑引杯长":一边看着宝剑,举杯畅饮。
# 看剑引杯长: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感流年":感慨时光的流逝,
"思往事":回忆过去的事情,
"重凄凉":心中又涌起阵阵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当时在宴会上意气风发的英雄豪杰,
"强半已凋亡":大半都已经去世了。
"慨念平生豪放":感慨自己一生豪放不羁,
"自笑如今霜鬓":如今却只能嘲笑自己两鬓斑白,
"漂泊水云乡":漂泊在这水云之间。
"已矣功名志":追求功名的志向已经消逝,
"此意付清觞":只能把这番心意寄托在这杯清酒之中。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写秋景,引发对彭门往事的追忆,气势豪迈;下片感慨流年,叹故人凋零、自身漂泊,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只能借酒浇愁,尽显悲凉,抒发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回忆彭门往岁的“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毬场”“看剑引杯长”等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的场景,与下片“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的凄凉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承上启下:下片首句“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承接上片对彭门往岁豪情岁月的追忆,“感流年”点明时光流逝之感,“思往事”呼应上片“追想彭门往岁”的内容,同时以“重凄凉”引出下片对如今英豪凋亡、自身漂泊凄凉处境的感慨,实现了从往昔豪情到今日悲凉的情绪过渡,使上下片内容紧密衔接,情绪转折自然。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写景,亭台边木叶纷飞,原野湿地间菊花绽放。登高远眺,浓郁的秋意扑面而来,才惊觉重阳佳节将至。这番秋景,恰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作者记忆的闸门,往昔彭门岁月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彼时,他年方三十七,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率领精锐之师纵横沙场。战事稍歇,便与将士们于古球场摆宴,席间抚剑饮酒,纵论古今兴衰。巧妙化用杜甫“看剑引杯长”之句,将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下片“感流年”三字如转调之弦,自然承接上文,将词境从往昔的激昂豪迈,骤然拉回至当下的萧瑟悲怆。曾并肩的豪杰,大多已离世,南宋王朝也偏安一隅,只剩半壁残山。曾经的壮志凌云、抗金宏愿,在现实的磋磨下,渐渐消逝,只留下两鬓斑白的自己,在江南水乡漂泊无依。满心悲愤无处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聊慰寂寥。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形成强烈碰撞,上阕尽显豪迈奔放之姿,下阕则弥漫悲愤苍凉之气。全词在刚健明快的格调里,深深蕴藏着作者难以排遣的愁绪与压抑。
上一篇:宋·高翥《山行即事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