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tíng
gāo
xià

朝代:宋作者:蔡伸浏览量:3
tíng
gāo
xià
yuán
huā
huáng
píng
gāo
mǎn
yǎn
qiū
shí
jié
jìn
chóng
yáng
zhuī
xiǎng
péng
mén
wǎng
suì
qiān
yún
tún
píng
gāo
yàn
qiú
chǎng
diào
lùn
xīng
fèi
kàn
jiàn
yǐn
bēi
cháng
gǎn
liú
nián
wǎng
shì
chóng
liáng
dāng
shí
zuò
jiān
yīng
jùn
qiáng
bàn
diāo
wáng
kǎi
niàn
píng
shēng
háo
fàng
xiào
jīn
shuāng
bìn
piāo
shuǐ
yún
xiāng
gōng
míng
zhì
qīng
shāng

译文

水边高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原野洼地里的菊花盛开,一片金黄。登上高处,满眼都是秋天的景象,此时已临近重阳节。回忆起在彭门度过的往昔岁月,那时千余骑兵如云般聚集在平野之上,在古老的球场上举行盛大的宴会。一边凭吊古人,谈论朝代的兴衰,一边看着宝剑,举杯畅饮。感慨时光的流逝,回忆过去的事情,心中又涌起阵阵凄凉。当时在宴会上意气风发的英雄豪杰,大半都已经去世了。感慨自己一生豪放不羁,如今却只能嘲笑自己两鬓斑白,漂泊在这水云之间。追求功名的志向已经消逝,只能把这番心意寄托在这杯清酒之中。

逐句剖析

"亭皋木叶下":水边高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

# 皋:水边高地。

"原隰菊花黄":原野洼地里的菊花盛开,一片金黄。

# 隰:低下的湿地。

"凭高满眼秋意":登上高处,满眼都是秋天的景象,

"时节近重阳":此时已临近重阳节。

"追想彭门往岁":回忆起在彭门度过的往昔岁月,

# 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部队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千骑云屯平野":那时千余骑兵如云般聚集在平野之上,

"高宴古球场":在古老的球场上举行盛大的宴会。

"吊古论兴废":一边凭吊古人,谈论朝代的兴衰,

"看剑引杯长":一边看着宝剑,举杯畅饮。

# 看剑引杯长: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感流年":感慨时光的流逝,

"思往事":回忆过去的事情,

"重凄凉":心中又涌起阵阵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当时在宴会上意气风发的英雄豪杰,

"强半已凋亡":大半都已经去世了。

"慨念平生豪放":感慨自己一生豪放不羁,

"自笑如今霜鬓":如今却只能嘲笑自己两鬓斑白,

"漂泊水云乡":漂泊在这水云之间。

"已矣功名志":追求功名的志向已经消逝,

"此意付清觞":只能把这番心意寄托在这杯清酒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为宋代词人蔡伸所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篇借景抒怀、追思往昔的词作。开篇上片以景起兴,作者将目光投向亭边林木,顺势交代所处时节与地点。眼前秋景宛如钥匙,开启了作者记忆的匣子,令其思绪回溯至往昔彭门岁月。下片“感流年”三句巧妙过渡,词境由此前的激昂豪迈,陡然转入萧瑟沉郁之态。词作之中,作者将对国事的关切、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尽数倾注于今昔对比间。但残酷现实是报国无门,空有悲愤难平,只能借酒暂解愁绪。全词上下片情绪形成强烈反差,上片气势豪放,下片悲慨苍凉,于豪迈雄健的词风之下,藏着无尽的抑郁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写秋景,引发对彭门往事的追忆,气势豪迈;下片感慨流年,叹故人凋零、自身漂泊,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只能借酒浇愁,尽显悲凉,抒发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回忆彭门往岁的“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毬场”“看剑引杯长”等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的场景,与下片“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的凄凉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承上启下:下片首句“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承接上片对彭门往岁豪情岁月的追忆,“感流年”点明时光流逝之感,“思往事”呼应上片“追想彭门往岁”的内容,同时以“重凄凉”引出下片对如今英豪凋亡、自身漂泊凄凉处境的感慨,实现了从往昔豪情到今日悲凉的情绪过渡,使上下片内容紧密衔接,情绪转折自然。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写景,亭台边木叶纷飞,原野湿地间菊花绽放。登高远眺,浓郁的秋意扑面而来,才惊觉重阳佳节将至。这番秋景,恰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作者记忆的闸门,往昔彭门岁月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彼时,他年方三十七,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率领精锐之师纵横沙场。战事稍歇,便与将士们于古球场摆宴,席间抚剑饮酒,纵论古今兴衰。巧妙化用杜甫“看剑引杯长”之句,将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下片“感流年”三字如转调之弦,自然承接上文,将词境从往昔的激昂豪迈,骤然拉回至当下的萧瑟悲怆。曾并肩的豪杰,大多已离世,南宋王朝也偏安一隅,只剩半壁残山。曾经的壮志凌云、抗金宏愿,在现实的磋磨下,渐渐消逝,只留下两鬓斑白的自己,在江南水乡漂泊无依。满心悲愤无处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聊慰寂寥。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形成强烈碰撞,上阕尽显豪迈奔放之姿,下阕则弥漫悲愤苍凉之气。全词在刚健明快的格调里,深深蕴藏着作者难以排遣的愁绪与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翥《山行即事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