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南墙阴":我在南墙的背阴处种下了竹子,
"竹生皆北向":竹子生长起来后,它们的枝叶都朝着北方。
"苟非阳在北":如果不是因为太阳在北面,
"竹性安可强":竹子这种朝着阳光生长的特性又怎么会如此强烈呢。
"乃知就阳意":由此才知道,趋向阳光这种意愿,
"草木皆有情":草木都是有情感的。
"园葵最柔弱":园子里的葵菜是最柔弱的,
# 葵:在古诗中多有出现,又名冬苋菜。
"独取倾心名":却偏偏获得了“倾心”的美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诗人于南墙阴处种下竹子,竹子却皆向北生长的奇异景象。诗人借此现象深入思考,体现出万物皆有向阳而生的特性,感悟到草木亦饱含向往光明的情感,就连柔弱的园葵也因始终倾心向阳而闻名。此诗借竹子生长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索,营造出一种质朴且蕴含哲理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种竹南墙阴,竹生皆向北”,诗人以质朴直白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独特画面:于南墙背阴之处种下的竹子,竟无一例外地向北生长。一个“阴”字,巧妙暗示此处光照匮乏,竹子无法享受充足阳光;点明竹种在墙下,也表明此竹并非生长于野外,而是属于庭院之竹,不着痕迹地为后文提及园葵埋下伏笔,以这般别具一格的景象,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入诗境,勾起无限遐想。“苟非阳在北,竹性安可强”,诗人不仅道出竹子向北生长的缘由——“阳在北”,更在此基础上抒发一番关于刚强的感慨。南墙之竹,为了追逐那珍贵的阳光,不得不逆势向北而生,其生长之路的艰难坎坷,隐隐浮现于字里行间。倘若竹子一开始就被栽种在向阳之地,又何需这般艰难地向北伸展?然而,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揭示的哲理,竹子虽身处困境,却凭借这份坚韧,锻造出自身的刚强品质,也难怪诗人会由衷慨叹“苟非阳在北,竹性安可强”。“乃知就阳意,草木皆有情”,诗人感悟到,世间草木皆有灵有情,它们知晓追逐阳光,以此得以生长、繁茂,诗人赋予草木以“情”,使无情的草木有了生命的温度,让整首诗从单纯的自然描写上升到对生命、自然的哲思层面。“园葵最柔弱,独取倾心名”,竹子是这样,园葵亦是如此。可身处同一庭院,竹子默默无名,而最为柔弱的园葵,仅仅因为追逐阳光,便声名远扬。在这里,诗人巧用“园葵”呼应前文“皆有情”,同时将葵与竹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竹子刚强、孤高、傲岸的独特形象,这般构思,足见诗人匠心独运,妙不可言。
3. 作品点评
草木本无情,所谓的“情”实则是诗人将自身情感投射其中。司马光笔下的竹,看似写物,实则是在借竹喻己。竹子向阳生长的特性,映射出诗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社稷的拳拳报国之心。竹子在艰难环境中逆势向北生长,展现出的刚强坚韧,恰是诗人自身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而竹子与柔弱却声名远扬的园葵相比,其孤高之态,正体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傲岸情操。这首诗,表面写竹,实则句句写人,情与物相融,字里行间尽显诗人的高尚品格与情怀。
上一篇:宋·高翥《山行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