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不作从容住":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
# 住:留住。,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谓“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是也。刘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见《幽明录》、《续齐谐记》。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魏承班《黄钟乐》词:“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用法均相同。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
#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续:连接。
"当时相候赤阑桥":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
# 赤阑桥:这里似不作地名用。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温庭筠《杨柳枝》词:“一渠春水赤栏桥。”韩偓《重过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春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诗虽把“朱栏”“弯桥”分开,而本词这两句正与诗意相合,不仅关合字面。黄叶路点名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相:互相。
"今日独寻黄叶路":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
# 列岫:陈元龙注引《文选》“窗中列远岫”,乃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全篇细腻,这里宕开,远景如画,亦对偶,却为流水句法。类似这两句意境的,唐人诗中多有,如刘长卿、李商隐、马戴、温庭筠。李商隐《与赵氏昆季燕集》“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与此更相近。
"雁背夕阳红欲暮":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
# 欲:将要。
"人如风后入江云":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
"情似雨余黏地絮":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 情似雨余黏地絮:晏几道《玉楼春》词:“便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本词上句意略异,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却相反,疑周词从晏句变化。似:好像。黏:一作粘。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其题材围绕仙凡恋爱展开,巧妙地引用刘、阮遇仙的典故开篇,以桃溪点题,自叹缘分浅薄,笔触轻柔且委婉动人。“秋藕”句则重重一顿,“桃溪”与“秋藕”一暗一明,分别对应春秋时节,暗中寓意往昔与现今的不同。词中通过“当时”与“今日”的鲜明对比,深切地表达出浓烈的情感。“赤栏桥”和“黄叶路”同样一暗一明,再次分点春秋,强化时空变化之感。结尾处“人如”“情似”的表述,对仗工整又合情合理。整体通过对仙凡恋爱题材的演绎,抒发了深沉复杂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开篇“桃溪”运用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典故,既暗示词人曾有类似爱情经历,又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贴合旧地重游情境,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比喻:“秋藕”比喻二人关系断绝,反用“藕断丝连”之意,新颖独特;结尾“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将情人离去比作风后入江云,自身情感比作雨后粘地絮,生动形象地展现情人消逝无踪与自身情感胶着难脱的状态。渲染:前两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点春、秋。三四正与一二密合相应,以不同的时令物色,渲染欢会的喜悦与隔绝的悲伤。“今日独寻黄叶路”铺满黄叶的小路,则以其萧瑟凄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烘托:“当时相候赤阑桥,”朱漆栏杆的小桥,以它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时的温馨旖旎和浓情蜜意。对比:“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以“当时”与“今日”、“相候”与“独寻”、“赤阑桥”与“黄叶路”形成鲜明今昔对比,突出欢会喜悦与隔绝悲伤,且今昔相互交融,深化情感内涵。象征:“赤阑桥”与“黄叶路”这一对意象,其内涵超越时令、物色范畴,成为往昔欢情与现今孤寂的象征。情景交融:“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描绘深秋傍晚烟霭中青嶂罗列、雁背映残阳之景,景与情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凸显环境空旷与词人孤独,残红渐逝更添惆怅。对偶:“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中,“当时”对“今日”,是时间上的对应;“相候”对“独寻”,动作相对;“赤阑桥”对“黄叶路”,地点相对,且“赤阑”修饰“桥”,“黄叶”修饰“路”,对仗工整,通过对偶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的情景进行对比,表达出词人对往昔恋情的怀念以及如今的孤独落寞之感。
3. 分段赏析
“桃溪不作从容住”:此句化用东汉刘阮天台遇仙典故,暗喻词人曾有短暂而美好的情缘相遇,却未及长久相守便匆匆别离。“桃溪”意象既暗示艳遇的浪漫,又隐含“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旧地重游之意。用笔含蓄,追悔之情轻而不显刻意,为全词奠定怅惘基调。“秋藕绝来无续处”:以“秋藕”谐音“偶断”,反用“藕断丝连”之俗喻,强调情缘断绝的决绝。“绝来无续”四字力透纸背,与上句“不作从容”形成因果呼应。秋藕的衰败意象暗合离散之痛,语调沉痛却无直白哀叹,工巧中见深沉。“当时相候赤阑桥”:“赤阑桥”以明丽朱色渲染往昔相候的温馨旖旎,与“桃溪”典故的仙凡邂逅相映。时空跳跃间,春景暗藏于朱栏意象,既点明欢会时节,又以色彩温度烘托情感浓度,为下文今昔对比埋下伏笔。“今日独寻黄叶路”:“黄叶路”以萧瑟秋景写今朝孤寂,与上句“赤阑桥”形成冷暖色调的时空对仗。“独寻”二字点破物是人非的苍凉,黄叶的凋零意象强化了追寻旧梦的徒劳感。今昔场景的强烈反差,深化了“欢愉易逝,离恨难消”的悲剧张力。“烟中列岫青无数”:宕开写景,以青嶂层叠的朦胧远景暗示情感阻隔。“烟中”的迷离与“青无数”的浩瀚构成空间张力,既烘托独游者的心境孤寂,又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世无常。化用谢朓诗意而翻新境,景语即情语。“雁背夕阳红欲暮”:“雁背夕阳”以动态飞羽定格暮色残红,绚丽色彩与消逝趋势形成矛盾统一。雁阵南归暗含音信渺茫之叹,残阳将坠隐喻美好回忆渐趋黯淡。时空的延展性拓展了抒情维度,为结句情感喷涌蓄势。“人如风后入江云”:以“风后入江云”喻情人飘逝无踪,既写其轻盈缥缈的身姿,又暗含身不由己的无奈。“风”“云”意象的流动性与消散性,强化了聚散无常的宿命感。比喻新奇却合情理,工笔刻画中见沉痛。“情似雨馀粘地絮”:词眼所在,以“雨后粘絮”喻情思缠绵难解。“粘”字精准捕捉执念胶着的状态,柳絮的沉重与雨后的泥泞构成触觉通感,将无形情思具象化。刻意求新的比喻既显雕琢之工,又浑然天成,沉郁顿挫中见痴绝。
4. 作品点评
陈廷焯评周邦彦《玉楼春》词“似拙实工”,堪称精辟。该词通篇以工整对句架构,通过“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等意象,在凝重格调中暗藏流动气韵。上阕“人不能留”与下阕“情不能已”形成时空张力,表面看似板滞的工对实则蕴含“呆作两臂”的动态平衡,既无堆砌之弊,又无纤巧之嫌。这种“凝重之外兼流丽”的艺术特质,正是通过“动荡笔墨”与“排偶技法”的辩证统一得以实现——外在形式端方雅正,内在情思婉转回环,恰如《白雨斋词话》所言“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在谨严法度中透出沉郁顿挫的词家心法。
# 美成词有似拙实工春,呆作两臂,别饶姿态,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上阕大意已足,下阕加以渲染,愈见精彩。
近代陈洵《抄本海绡说词》
# “似拙实工。”又说:“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 这首词是作者在和他的情人分别之后,重游旧地,怅触前情而写下的。这一词调的组织形式是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原来的格局就倾向于整齐。作者在这里,没有像其他词人或自己另外填这一调子时所常常采取的办法,平均使用散句和对句,以期方便地形成整齐与变化之间的和谐,却故意全部使用了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然而由于排偶之中,仍具动荡的笔墨,所以凝重之外,也兼备流丽的风姿。这是我们读这首词时,特别值得加以思索之处。
现代沈祖棻
# 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忆昔年得读《清真词》及此阕,有初见眼明之乐。后读之乍熟,渐省其通体记叙,以偶句立干,以规矩立极,辞固致佳,惟于空灵窅眇,荡气回肠,似尚有所歉。顷徐而思之,始叹其尽工巧于矩度,敛飞动于排偶,吾初见之未谬而评量之难也。
现代俞平伯《清真词释》
上一篇:宋·司马光《种竹》
下一篇:宋·苏辙《秦穆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