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fàn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2
绿
yáng
xiàng
qiū
fēng
biān
chéng
piàn
suǒ
jiàn
yuǎn
rén
guī
shén
chù
shù
lóu
chuī
jiǎo
qíng
huái
怀
zhèng
è
gèng
shuāi
cǎo
hán
yān
dàn
dāng
shí
jiāng
jūn
shā
zhuī
niàn
西
shàng
xiǎo
fǎng
xié
wǎn
huā
xíng
jiù
yóu
zài
fǒu
xiǎng
jīn
cuì
diāo
hóng
luò
màn
xiě
yáng
qún
děng
xīn
yàn
lái
shí
zhuó
cōng
cōng
kěn
hòu
yuē
féi
xiàng
jiē
zhòng
liǔ
qiū
fēng
sāo
sāo
rán
shí
wén
chū
chéng
huāng
yān
cǎo
shèng
àn
nǎi
zhù
jiě
qín
yǒu
liáng
diào
jiǎ
wéi
míng
fán
yán
fàn
zhě
wèi
gōng
fàn
shāng
shāng
fàn
gōng
zhī
lèi
dào
diào
gōng
shàng
zhù
shuāng
diào
shàng
zhù
suǒ
zhù
tóng
dào
diào
zhōng
fàn
shuāng
diào
huò
shuāng
diào
zhōng
fàn
dào
diào
zhǔn
táng
rén
yuè
shū
yún
fàn
yǒu
zhèng
páng
piān
gōng
fàn
gōng
wéi
zhèng
gōng
fàn
shāng
wéi
páng
gōng
fàn
jiǎo
wéi
piān
gōng
fàn
wéi
shuō
fēi
shí
èr
gōng
suǒ
zhù
tóng
róng
xiāng
fàn
shí
èr
gōng
fàn
shāng
jué
ěr
guī
xíng
shì
guó
gōng
tián
zhèng
shǐ
使
jiǎo
chuī
zhī
yùn
měi
yuē
ruì
xiān
yǐng

译文

当秋风从种满杨柳的街巷刮起来时,这个边境的城市就愈加显出一片荒凉萧索的景象。我仿佛听见马匹嘶叫着逐渐远去,它载着旅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已经是傍晚时分,戍楼上正吹响呜呜的号角。我的心情恶劣极了,更何况眼前一片寒烟衰草,惨淡凄凉。就好像当年、一位将军率领军队,在沙漠上曲折行进的情景。我于是深深地追忆起,在汴京西湖上,携带着歌伶乘坐船艇,在傍晚的花丛中游乐的美好时光。当时一起游玩的朋友们还在不在呢?想现在、那里也到了翠叶凋残,红花落尽的秋天了。我用一幅衣裙把此刻的心情随意题写下来,等到春天雁儿飞过时就系在它们身上。只怕它们行色匆匆、不肯替我寄去,结果耽误了日后的约会。合肥的每条街巷都种满了柳树,秋风在傍晚吹起,发出萧瑟的声响。我客居他乡紧闭门户,听到马儿的嘶鸣声。(我)走出城外,环顾四周,只见荒凉的烟雾笼罩着野草,(景象)凄惨暗淡得令人难以承受,于是写下这首(词曲)以抒怀。琴曲中有一支名为“凄凉调”的曲子,(我)借用这个名称(来命名此作)。凡是琴曲中提到的“犯调”,指的是音调之间的转换,例如宫调转为商调、商调转为宫调这类情况。例如,道调宫的曲子以“上”字作为终止音,双调的曲子同样以“上”字作为终止音。因为两者的终止音相同,所以道调曲中可以“犯”入双调,或双调曲中“犯”入道调,其他调式以此类推。唐代音乐典籍中记载:“犯调”分为正犯、旁犯、偏犯、侧犯。宫调犯宫调是正犯,宫调犯商调是旁犯,宫调犯角调是偏犯,宫调犯羽调是侧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十二宫各自的终止音各不相同,本应无法互相犯调,实际上十二宫只能犯入商调、角调、羽调。我回到行都后,将这首曲子展示给宫廷乐师田正德,让他用“哑栗觜角”演奏,其音韵极为美妙,(此曲)也被称为《瑞鹤仙影》。

逐句剖析

"绿杨巷陌秋风起":当秋风从种满杨柳的街巷刮起来时,

"边城一片离索":这个边境的城市就愈加显出一片荒凉萧索的景象。

# 离索:破败萧索。,边城:南宋之淮北已被金占领,为敌境,此淮南则被视为边境。

"马嘶渐远":我仿佛听见马匹嘶叫着逐渐远去,

"人归甚处":它载着旅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戍楼吹角":已经是傍晚时分,戍楼上正吹响呜呜的号角。

# 戍楼:古代城墙上专用于警戒的建筑。

"情怀正恶":我的心情恶劣极了,

"更衰草寒烟淡薄":更何况眼前一片寒烟衰草,惨淡凄凉。

"似当时、":就好像当年、

"将军部曲":一位将军率领军队,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此处泛指部队。

"迤逦度沙漠":在沙漠上曲折行进的情景。

# 迤逦:连绵不断的样子。

"追念西湖上":我于是深深地追忆起,在汴京西湖上,

"小舫携歌":携带着歌伶乘坐船艇,

# 舫:船艇。

"晚花行乐":在傍晚的花丛中游乐的美好时光。

"旧游在否":当时一起游玩的朋友们还在不在呢?

"想如今、":想现在、

"翠凋红落":那里也到了翠叶凋残,红花落尽的秋天了。

# 翠凋红落:绿叶凋残,红花飘落。暗示时节已至秋天。

"漫写羊裙":我用一幅衣裙把此刻的心情随意题写下来,

# 羊裙:南朝宋人羊欣。比处代指赠予挚友的书信。

"等新雁来时系著":等到春天雁儿飞过时就系在它们身上。

"怕匆匆、":只怕它们行色匆匆、

"不肯寄":不肯替我寄去,

"与误后约":结果耽误了日后的约会。

# 后约:日后相聚的期约。

"合肥苍陌皆种柳":合肥的每条街巷都种满了柳树,

"秋风夕起骚骚然":秋风在傍晚吹起,发出萧瑟的声响。

"予客居阖户":我客居他乡紧闭门户,

"时闻马嘶":听到马儿的嘶鸣声。

"出城四顾":(我)走出城外,环顾四周,

"则荒烟野草":只见荒凉的烟雾笼罩着野草,

"不胜凄黯":(景象)凄惨暗淡得令人难以承受,

"乃著此解":于是写下这首(词曲)以抒怀。

"琴有凄凉调":琴曲中有一支名为“凄凉调”的曲子,

"假以为名":(我)借用这个名称(来命名此作)。

"凡曲言犯者":凡是琴曲中提到的“犯调”,

"谓以宫犯商、":指的是音调之间的转换,例如宫调转为商调、

"商犯宫之类":商调转为宫调这类情况。

"如道调宫上字住":例如,道调宫的曲子以“上”字作为终止音,

"双调亦上字住":双调的曲子同样以“上”字作为终止音。

"所住字同":因为两者的终止音相同,

"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所以道调曲中可以“犯”入双调,

"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或双调曲中“犯”入道调,

"其他准此":其他调式以此类推。

"唐人乐书云":唐代音乐典籍中记载:

"犯有正、":“犯调”分为正犯、

"旁、":旁犯、

"偏、":偏犯、

"侧":侧犯。

"宫犯宫为正":宫调犯宫调是正犯,

"宫犯商为旁":宫调犯商调是旁犯,

"宫犯角为偏":宫调犯角调是偏犯,

"宫犯羽为侧":宫调犯羽调是侧犯。

"此说非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十二宫各自的终止音各不相同,

"不容相犯":本应无法互相犯调,

"十二宫特可犯商、":实际上十二宫只能犯入商调、

"角、":角调、

"羽耳":羽调。

"予归行都":我回到行都后,

"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将这首曲子展示给宫廷乐师田正德,

"使以哑觱栗角吹之":让他用“哑栗觜角”演奏,

"其韵极美":其音韵极为美妙,

"亦曰瑞鹤仙影":(此曲)也被称为《瑞鹤仙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凄凉犯》是南宋姜夔的一首词。上片​​以“闻马嘶”破题,勾勒出城四顾的荒烟野草、衰草寒烟之景,渲染出萧瑟凄黯的边塞氛围。词人借琴曲《凄凉调》的创作背景,阐释“犯调”音乐理论,以道调宫与双调宫的音律交融暗喻世事变幻,又借“哑栗觜角”的乐音之美,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化的苍凉意境,暗示边关将士的悲怆命运。​​下片​​陡转回忆,西湖泛舟、携歌晚花的旧游画面与眼前“翠凋红落”的凋敝之景形成强烈反差,通过“漫写羊裙”“新雁系约”等典故,含蓄表达对故人音信难通的焦虑与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怅惘。全词以“马嘶”为情感纽带,贯穿边塞实景与江南旧梦,既暗含对南宋边防松弛的隐忧,又寄寓了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个体生命体验。词中音乐理论与自然意象的互文、今昔时空的叠映,深化了家国身世的双重悲慨,呈现出沉郁苍凉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词约创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秋,时值作者旅居合肥之际。彼时淮南一带沦为宋金对峙的前沿,作为江淮防线的军事重镇,这座往昔商旅辐辏的名城已褪去繁华,唯余断壁残垣间肃杀秋意。姜夔目睹边城秋日的荒疏景象,追忆往昔车马喧阗的盛况,将个人感怀融入词作之中,遂成此阕苍凉悲怆的秋思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以边塞荒凉之景起兴,通过今昔对比与音乐意象的交织,抒发了对家国动荡的忧思与人生漂泊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借代:诗中“绿杨巷陌”用“绿杨”代指江南的春景,暗示往昔的繁华与安宁。边城“离索”则用“离索”(荒凉)代指战乱后的萧瑟,不直接写战争,却让读者感受到破败的氛围。这种手法像用“孤帆”代船一样,通过局部特征引发联想,含蓄传达情感。象征:“衰草寒烟淡薄”中,“衰草”“寒烟”不仅是自然景象,更象征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如同“白发三千丈”用白发象征愁绪,这里的草木凋零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让抽象情感具象化。对比:“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与“想如今、翠凋红落”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的西湖泛舟、歌舞升平,与如今的凋零衰败形成反差,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突显物是人非的感慨。比喻:“翠凋红落”将花叶凋零比作美好事物的消逝,如同“露似真珠月似弓”般生动。诗人用自然现象比喻人事变迁,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遗憾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直写眼前之景:杨柳依依的街巷被秋风席卷,本该柔婉的绿意此刻却映衬着荒凉的边城。南宋时淮南已是抗金前线,合肥作为军事重镇屡遭兵燹,王之道笔下“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的残破景象在此得到印证。词人以“绿杨巷陌”反衬“边城离索”,杨柳的柔美与荒烟野草的萧瑟形成强烈反差,正如王之道所见“春风生草没牛羊”的荒芜,将“一片离索”具象化为触目惊心的现实。后半段叠加视听意象:“马嘶渐远”是渐行渐消的悲鸣,“戍楼吹角”是穿透暮色的哀音,而“衰草寒烟淡薄”则以冷色调晕染出苍茫天地。词人将“情怀正恶”直抒胸臆,又借“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的奇崛联想,将眼前残破的边城与古战场叠合——那些穿越沙漠的军队,既是历史记忆的碎片,也是南宋偏安的隐喻。这种笔法让读者在“断垣甃石”与“折戟埋沙”的实景中,触摸到靖康之变后中原陆沉的集体创伤。词的下片,“追念西湖上”中将西湖画舫笙歌的暖色与边城秋风的冷色形成对比。姜夔曾以“日暮青盖亭亭”描摹西湖荷韵,此刻却只能想象“翠凋红落”的凋零,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暗含对故都繁华消逝的痛切。当“旧游在否”的叩问响起,西湖的荷花与合肥的衰草在记忆长河中彼此映照,正如他另一首《念奴娇》中“愁入西风南浦”的愁绪在此刻重新苏醒。结尾“漫写羊裙”的典故更显凄婉:王献之题字羊欣白练裙的雅事,在此化作寄情鸿雁的痴想,而“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的忐忑,将无法排遣的相思与家国之恨熔铸为绵长的余韵。

4. 作品点评

《凄凉犯》此曲系姜夔创制的自度体宋词,其序言所载“犯调”技法实为通过宫调系统间的碰撞交融以拓展音乐表现维度,与西方音乐的转调原理存在异质同构之妙。所谓“住字”者,即曲终收束之“杀声”,亦称“止音”,乃全曲终止音律所在。《凄凉犯》作为仙吕调与商调的宫调复合体,因二调共享同一住字而形成声律兼容的特殊形态。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精辟指出:“在整个上片中没有一个平收的句子,把喷薄的语气,运用逼侧短促的入声韵尽情发泄。后片虽然用了两个平收的句子,把紧促的情感调节一下;到结尾再用一连七仄的拗句,显示生硬峭拔的情调。”姜夔在南宋行都(今杭州)命宫廷乐师试奏此曲时,曾盛赞其“其韵极美”。这种词乐交融的艺术实践,既展现了声律结构与情感表达的高度统一,更折射出词人对音乐本体规律的深刻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敷衍处(《凄凉犯》“追念西湖上”半阕),支处(《湘月》“旧家乐事谁省”),复处(《一萼红》“翠藤共闲穿径竹”、“记曾共西楼雅集”),不可不知。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触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故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如……《凄凉犯》之“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则周京离黍之感也。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 词在合肥秋夕作。上阕汴路回看,慨收京之无望;下阕临安南望,叹俊赏之难追。合肥本属江淮腹地,以其时南北分疆,其地遂为防秋边徼,故“边城”、“吹角”等句,宛如塞上也。度漠雄师,徒劳追念,则南朝之不振可知,下阕忆当时小舫清歌之乐,换客中西风哂角之悲,情怀更劣矣。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词上片写淮水前线被兵后的荒凉景况,有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王之道《相山集》有《出合肥北门二首》之一云:“断垣甏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阌阒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又《齐东野语》卷五谓自合肥渡寿州抵蒙城一带,“沿途茂林长草,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杏无人踪”。可见南宋百余年间淮河流域的惨状。下片回忆西湖,则笙歌画船,上下嬉恬,一片升平景象。上片与下片,不仅形成鲜明的对照,抑且寓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味在内。

不详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

下一篇:宋·向滈《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