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巷陌秋风起":当秋风从种满杨柳的街巷刮起来时,
"边城一片离索":这个边境的城市就愈加显出一片荒凉萧索的景象。
# 离索:破败萧索。,边城:南宋之淮北已被金占领,为敌境,此淮南则被视为边境。
"马嘶渐远":我仿佛听见马匹嘶叫着逐渐远去,
"人归甚处":它载着旅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戍楼吹角":已经是傍晚时分,戍楼上正吹响呜呜的号角。
# 戍楼:古代城墙上专用于警戒的建筑。
"情怀正恶":我的心情恶劣极了,
"更衰草寒烟淡薄":更何况眼前一片寒烟衰草,惨淡凄凉。
"似当时、":就好像当年、
"将军部曲":一位将军率领军队,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此处泛指部队。
"迤逦度沙漠":在沙漠上曲折行进的情景。
# 迤逦:连绵不断的样子。
"追念西湖上":我于是深深地追忆起,在汴京西湖上,
"小舫携歌":携带着歌伶乘坐船艇,
# 舫:船艇。
"晚花行乐":在傍晚的花丛中游乐的美好时光。
"旧游在否":当时一起游玩的朋友们还在不在呢?
"想如今、":想现在、
"翠凋红落":那里也到了翠叶凋残,红花落尽的秋天了。
# 翠凋红落:绿叶凋残,红花飘落。暗示时节已至秋天。
"漫写羊裙":我用一幅衣裙把此刻的心情随意题写下来,
# 羊裙:南朝宋人羊欣。比处代指赠予挚友的书信。
"等新雁来时系著":等到春天雁儿飞过时就系在它们身上。
"怕匆匆、":只怕它们行色匆匆、
"不肯寄":不肯替我寄去,
"与误后约":结果耽误了日后的约会。
# 后约:日后相聚的期约。
"合肥苍陌皆种柳":合肥的每条街巷都种满了柳树,
"秋风夕起骚骚然":秋风在傍晚吹起,发出萧瑟的声响。
"予客居阖户":我客居他乡紧闭门户,
"时闻马嘶":听到马儿的嘶鸣声。
"出城四顾":(我)走出城外,环顾四周,
"则荒烟野草":只见荒凉的烟雾笼罩着野草,
"不胜凄黯":(景象)凄惨暗淡得令人难以承受,
"乃著此解":于是写下这首(词曲)以抒怀。
"琴有凄凉调":琴曲中有一支名为“凄凉调”的曲子,
"假以为名":(我)借用这个名称(来命名此作)。
"凡曲言犯者":凡是琴曲中提到的“犯调”,
"谓以宫犯商、":指的是音调之间的转换,例如宫调转为商调、
"商犯宫之类":商调转为宫调这类情况。
"如道调宫上字住":例如,道调宫的曲子以“上”字作为终止音,
"双调亦上字住":双调的曲子同样以“上”字作为终止音。
"所住字同":因为两者的终止音相同,
"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所以道调曲中可以“犯”入双调,
"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或双调曲中“犯”入道调,
"其他准此":其他调式以此类推。
"唐人乐书云":唐代音乐典籍中记载:
"犯有正、":“犯调”分为正犯、
"旁、":旁犯、
"偏、":偏犯、
"侧":侧犯。
"宫犯宫为正":宫调犯宫调是正犯,
"宫犯商为旁":宫调犯商调是旁犯,
"宫犯角为偏":宫调犯角调是偏犯,
"宫犯羽为侧":宫调犯羽调是侧犯。
"此说非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十二宫各自的终止音各不相同,
"不容相犯":本应无法互相犯调,
"十二宫特可犯商、":实际上十二宫只能犯入商调、
"角、":角调、
"羽耳":羽调。
"予归行都":我回到行都后,
"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将这首曲子展示给宫廷乐师田正德,
"使以哑觱栗角吹之":让他用“哑栗觜角”演奏,
"其韵极美":其音韵极为美妙,
"亦曰瑞鹤仙影":(此曲)也被称为《瑞鹤仙影》。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以边塞荒凉之景起兴,通过今昔对比与音乐意象的交织,抒发了对家国动荡的忧思与人生漂泊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借代:诗中“绿杨巷陌”用“绿杨”代指江南的春景,暗示往昔的繁华与安宁。边城“离索”则用“离索”(荒凉)代指战乱后的萧瑟,不直接写战争,却让读者感受到破败的氛围。这种手法像用“孤帆”代船一样,通过局部特征引发联想,含蓄传达情感。象征:“衰草寒烟淡薄”中,“衰草”“寒烟”不仅是自然景象,更象征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如同“白发三千丈”用白发象征愁绪,这里的草木凋零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让抽象情感具象化。对比:“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与“想如今、翠凋红落”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的西湖泛舟、歌舞升平,与如今的凋零衰败形成反差,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突显物是人非的感慨。比喻:“翠凋红落”将花叶凋零比作美好事物的消逝,如同“露似真珠月似弓”般生动。诗人用自然现象比喻人事变迁,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遗憾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直写眼前之景:杨柳依依的街巷被秋风席卷,本该柔婉的绿意此刻却映衬着荒凉的边城。南宋时淮南已是抗金前线,合肥作为军事重镇屡遭兵燹,王之道笔下“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的残破景象在此得到印证。词人以“绿杨巷陌”反衬“边城离索”,杨柳的柔美与荒烟野草的萧瑟形成强烈反差,正如王之道所见“春风生草没牛羊”的荒芜,将“一片离索”具象化为触目惊心的现实。后半段叠加视听意象:“马嘶渐远”是渐行渐消的悲鸣,“戍楼吹角”是穿透暮色的哀音,而“衰草寒烟淡薄”则以冷色调晕染出苍茫天地。词人将“情怀正恶”直抒胸臆,又借“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的奇崛联想,将眼前残破的边城与古战场叠合——那些穿越沙漠的军队,既是历史记忆的碎片,也是南宋偏安的隐喻。这种笔法让读者在“断垣甃石”与“折戟埋沙”的实景中,触摸到靖康之变后中原陆沉的集体创伤。词的下片,“追念西湖上”中将西湖画舫笙歌的暖色与边城秋风的冷色形成对比。姜夔曾以“日暮青盖亭亭”描摹西湖荷韵,此刻却只能想象“翠凋红落”的凋零,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暗含对故都繁华消逝的痛切。当“旧游在否”的叩问响起,西湖的荷花与合肥的衰草在记忆长河中彼此映照,正如他另一首《念奴娇》中“愁入西风南浦”的愁绪在此刻重新苏醒。结尾“漫写羊裙”的典故更显凄婉:王献之题字羊欣白练裙的雅事,在此化作寄情鸿雁的痴想,而“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的忐忑,将无法排遣的相思与家国之恨熔铸为绵长的余韵。
4. 作品点评
《凄凉犯》此曲系姜夔创制的自度体宋词,其序言所载“犯调”技法实为通过宫调系统间的碰撞交融以拓展音乐表现维度,与西方音乐的转调原理存在异质同构之妙。所谓“住字”者,即曲终收束之“杀声”,亦称“止音”,乃全曲终止音律所在。《凄凉犯》作为仙吕调与商调的宫调复合体,因二调共享同一住字而形成声律兼容的特殊形态。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精辟指出:“在整个上片中没有一个平收的句子,把喷薄的语气,运用逼侧短促的入声韵尽情发泄。后片虽然用了两个平收的句子,把紧促的情感调节一下;到结尾再用一连七仄的拗句,显示生硬峭拔的情调。”姜夔在南宋行都(今杭州)命宫廷乐师试奏此曲时,曾盛赞其“其韵极美”。这种词乐交融的艺术实践,既展现了声律结构与情感表达的高度统一,更折射出词人对音乐本体规律的深刻把握。
# 敷衍处(《凄凉犯》“追念西湖上”半阕),支处(《湘月》“旧家乐事谁省”),复处(《一萼红》“翠藤共闲穿径竹”、“记曾共西楼雅集”),不可不知。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触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故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如……《凄凉犯》之“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则周京离黍之感也。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 词在合肥秋夕作。上阕汴路回看,慨收京之无望;下阕临安南望,叹俊赏之难追。合肥本属江淮腹地,以其时南北分疆,其地遂为防秋边徼,故“边城”、“吹角”等句,宛如塞上也。度漠雄师,徒劳追念,则南朝之不振可知,下阕忆当时小舫清歌之乐,换客中西风哂角之悲,情怀更劣矣。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词上片写淮水前线被兵后的荒凉景况,有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王之道《相山集》有《出合肥北门二首》之一云:“断垣甏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阌阒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又《齐东野语》卷五谓自合肥渡寿州抵蒙城一带,“沿途茂林长草,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杏无人踪”。可见南宋百余年间淮河流域的惨状。下片回忆西湖,则笙歌画船,上下嬉恬,一片升平景象。上片与下片,不仅形成鲜明的对照,抑且寓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味在内。
不详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下一篇:宋·向滈《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