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袖疏纨扇":她身着翠绿的衣袖,已经很少再拿起那白色的纨扇,
# 翠袖:翠色的衣袖,指代女子。
"凉叶催归燕":寒凉的树叶催促着归巢的燕子。
"一夜西风":一夜之间西风劲吹,
"几处伤高怀远":有多处地方引发人们登高怀远的伤感。
"细菊枝头":细菊在枝头绽放,
"开嫩香还遍":鲜嫩的花朵香气弥漫。
"月痕依旧庭院":月光的痕迹依旧洒在庭院之中。
# 月痕:月影。
"事何限":事情是何等的多啊。
# 何限:多少。
"怅望秋意晚":怨恨地望着,秋意已经很晚了。
# 怅:一作恨。
"离人鬓华将换":远方的离人两鬓的头发将要变白。
# 华将换:谓黑发将变白发。
"静忆天涯":静静地回忆起远方的天涯之路,
"路比此情犹短":那路途比起这份情思还要短。
"试约鸾笺":试着用华美的纸张写信,
"传素期良愿":传达长久以来期盼的美好愿望。
# 期:平素的期望。
"南云应有新雁":南方的云间应该会有新来的大雁。
# 新雁:喻传书的使者。,南云:南方的云中。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秋怀远词。描绘了一位闺中思妇在秋日里的所思所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如凉叶、归燕、细菊等,烘托出伤高怀远的氛围,并深入刻画思妇内心,她感慨时光流逝,离人渐老,思念之情悠长,试图通过书信传达期盼相聚的愿望,营造出一种哀怨惆怅的氛围,表达了思妇对远方离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相聚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凉叶催归燕”之景,寄托女主人催促离人归家的急切心情;通过描写“细菊枝头,开嫩香还遍。月痕依旧庭院”的庭院秋夜景色,营造静谧、清冷氛围,将女主人浓浓的“秋思”融入其中,借景抒情。比喻:“翠袖疏纨扇”,词人以秋扇自夏入秋被弃用,来暗喻女子可能遭抛弃的命运。二者相似之处在于,都面临被冷落、遗弃的结局。这一比喻将女子心底对未来感情走向的担忧具象化,生动传达出其内心的不安与无奈,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对比:“静忆天涯,路比此情犹短”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天涯之路与词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进行对比,强调了词人内心情感的深沉和绵长,即使天涯路远,也比不上自己对离人的思念之深,突出了思念之苦。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细腻描绘了女子在秋夜思念爱人的情景。开篇“翠袖疏纨扇”一句,蕴含着传统隐喻,常将女子遭遗弃比作秋扇被弃,在此词中虽未直白点明,却暗示出女主人心底一丝对未来感情的“远虑”。紧随其后的“凉叶催归燕”,则寄托着盼离人早日归家的急切心情,可燕子按时归来,离人却归期不定,这已成为女主人当下的“近忧”。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她却远虑近忧交织心头。此后几句围绕秋夜怀人展开。先从大处着墨,“一夜”“几处”两句表明,在这秋夜,世间有众多女子同她一样思念着远方之人。再将视角拉回自家,描绘月下庭院中刚刚绽放的菊花及其淡雅香气,仅通过环境氛围的渲染,女主人浓浓的“秋思”已尽在其中。下阕起始采用回扣笔法,补充叙述自己“伤高怀远”的情形。因心事重重、烦乱不堪,从黄昏时分便怅惘远眺,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忧愁的情绪长久萦绕,甚至担心自己的鬓发都要因此变白。离人虽远在天涯,但与这份深沉的思念相比,天涯的距离都显得短了,足见情比天涯更悠长。可这无尽的思念又如何传递给离人呢?只能寄望于鸿雁传书。词句中接连使用“试”字与“应”字,流露出对书信能否成功寄达的担忧。由此可见,女主人的思念与忧虑层层叠加、无穷无尽,根本无法排遣。
上一篇:宋·柳永《锦堂春·林钟商》
下一篇:宋·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