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hǎi
lóu
wǎn
jǐng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lóu
xià
shuí
jiā
shāo
xiāng
shēng
āi
yuàn
nòng
chū
liáng
lín
fēng
yǒu
yín
qiū
shàn
bài
yuè
rén
jiàn
wǎn
zhuāng

译文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逐句剖析

"楼下谁家烧夜香":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

"玉笙哀怨弄初凉":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 玉笙:此处指笙的吹奏声。

"临风有客吟秋扇":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

"拜月无人见晚妆":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该诗是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绘了楼下夜香袅袅、玉笙吹奏着哀怨曲调,带来初秋凉意,客人临风吟诵秋扇之诗,女子拜月却无人欣赏晚妆的场景。诗人借景抒情,巧用典故,含蓄地展现出闺中女子的哀怨与孤独,尽显婉约细腻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望海楼晚景五绝(其四)》由苏轼所作。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被派往杭州任州试监试。完成院试相关事务后,他于闲暇时前往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有感而发写下这组诗。该诗是其中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它描绘了楼下焚香、玉笙哀怨、客人吟诗、女子拜月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哀怨且孤寂的氛围,体现了闺中女子的寂寞心境,表达了女子被冷落的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烧夜香”营造出朦胧神秘氛围,“玉笙哀怨”“弄初凉”从听觉、触觉渲染出清冷哀怨之感,烘托出人物心境。用典:“吟秋扇”化用汉代班婕妤以秋扇自喻遭弃的典故,委婉含蓄地暗示闺中女子被冷落的命运。侧面描写:以“无人见晚妆”,从侧面体现出女子精心装扮却无人欣赏的孤寂,强化了怨情。

3. 分段赏析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以疑问起笔,楼下谁家在夜晚焚香,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同时,“玉笙哀怨”从听觉角度,传递出哀伤的情绪,而“弄初凉”则从触觉点明初秋时节,烘托出清冷之感。“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吟秋扇”用班婕妤被弃后作《怨歌行》以秋扇自比的典故,暗示女子被冷落的命运。“拜月无人见晚妆”,描绘出女子精心梳妆后拜月,却无人欣赏的孤独场景,将女子的哀怨寂寞之情推向高潮。全词虽未直接言情,但通过场景、声音、典故的运用,委婉含蓄地展现出闺中女子的哀怨与寂寞。

4. 作品点评

该诗文字虽简,却意蕴丰富。“烧夜香”“玉笙哀怨”营造出清幽哀怨的氛围,“弄初凉”点明时节,也烘托出清冷之感。“吟秋扇”用典,暗示闺中女子的哀怨命运,“无人见晚妆”则凸显其孤独寂寞。全诗借景与事含蓄抒情,尽显委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雨过潮平江海碧”七字极有斟酌,确是逐日闲坐楼上看潮人语。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看梅绝句》

下一篇:宋·陆游《游修觉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