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迳森然四座凉":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
# 森然:竹丛浓密的样子。,迳:同“径”。
"残阴余韵去何长":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
# 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
"自许高材老更刚":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
#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曾与蒿藜同雨露":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
# 蒿藜:泛指杂草。
"终随松柏到冰霜":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
"欲乞伶伦学凤凰":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 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乞:给予。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竹题材的七言律诗,借竹子坚韧挺拔等形象写出了诗人王安石年轻时的壮志豪情,达到了咏竹言志的效果。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绘竹林小径森然、四座生凉以及残阴余韵悠长的景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为后文对竹子品格的赞美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借竹林之景抒发对竹子及像竹子一样的人的赞美之情。拟人:颔联“自许高材老更刚”一句,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和自我期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竹子坚韧刚强的品质,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便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追求。对比:颈联将竹子与蒿藜、松柏进行对比,“会与蒿藜同雨露”表明竹子生长环境的平凡,“终随松柏到冰霜”突出竹子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的不凡气节,通过对比,强调了竹子虽出身平凡却能坚守自我、坚韧不拔的精神。用典:尾联“欲乞伶伦学凤凰”运用伶伦制笛引来凤凰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竹子能被合理利用,发挥价值,进而寓意人才应得到恰当任用的观点,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两句开篇点题,描绘人到竹亭的直观感受。“一迳森然”描绘出竹子排列整齐、茂密的形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四座凉”则从触觉角度,生动展现出竹亭周围因竹子环绕而带来的清凉,让人顿感惬意。“残阴余韵去何长”,进一步写竹子的影子和它所营造出的韵味,即便人离开,那残留的阴影和悠长的韵味仿佛还在延续,无尽悠长,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深远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竹之魅力的遐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巧妙地描写了竹的特征,同时一语双关关合人事。“人怜直节生来瘦”,写出竹子生来便有着笔直的竹节,且身形清瘦,让人怜惜。这里以竹的直节比喻人的正直操守,虽历经艰难、清苦,却始终坚守。“自许高材老更刚”,竹子自认为有着高超的材质,随着岁月增长,愈发刚劲。这正是诗人以竹自况,表明自己年轻时便认定自身才能,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对世事磨砺时,性格愈发刚强坚毅,展现出诗人早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两句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竹的品质。“曾与蒿藜同雨露”,写竹子曾经和蒿草、蒺藜一同接受雨露的滋润,起点并无不同,暗示诗人早年的成长环境与常人无异。“终随松柏到冰霜”,然而竹子最终能和松柏一样,在冰霜严寒中傲然挺立,凸显出竹子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耐寒品质,也象征着诗人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自我,与那些坚贞之士并肩,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两句化用典故,深化主题。“烦君惜取根株在”,诗人恳请人们珍惜竹子的根株,因为它有着非凡的价值。“欲乞伶伦学凤凰”,这里运用古代圣王黄帝命伶伦伐竹作乐,凤凰闻声而来的典故,暗示自己希望能像竹子成为制作乐器的良材一样,得到君主赏识,施展才华,发出如黄钟大吕般影响世事的声音,实现造福苍生的志向,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关注当今政事根本、有所作为的强烈渴望。
4. 作品点评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全诗风格清新刚健,充满少年壮志豪情,在环境营造、语言表达、意象塑造及主题传达等方面皆表现出色,自成一格,彰显出诗人早期创作的才情与朝气,值得细细品味。
上一篇:宋·舒邦佐《瓶梅》
下一篇:宋·陆游《夏日六言(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