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huá
cáng
yuàn
mǐn
jūn
tíng
yǒng
zhú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jìng
sēn
rán
zuò
liáng
cán
yīn
yùn
cháng
rén
lián
zhí
jié
shēng
lái
shòu
gāo
cái
lǎo
gèng
gāng
céng
hāo
tóng
zhōng
suí
sōng
bǎi
dào
bīng
shuāng
fán
jūn
gēn
zhū
zài
líng
lún
xué
fèng
huáng

译文

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逐句剖析

"一迳森然四座凉":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

# 森然:竹丛浓密的样子。,迳:同“径”。

"残阴余韵去何长":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

# 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

"自许高材老更刚":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

#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曾与蒿藜同雨露":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

# 蒿藜:泛指杂草。

"终随松柏到冰霜":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

"欲乞伶伦学凤凰":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 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乞:给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馀韵去何长”以竹林小径的幽深清凉起笔,暗喻竹之高洁;后两联“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通过竹与蒿藜、松柏的对比,赞颂其虽处卑贱而终成栋梁的坚韧气节。尾联“欲乞伶伦学凤凰”化用黄帝乐官伶伦制笛、凤鸣岐山的典故,寄托诗人对竹材(喻人才)得遇明主、成就大用的热望。全诗以竹写人,既展少年王安石的刚直抱负,亦显其“天命不足畏”的革新锐气,语言遒劲,骨力沉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由王安石所作。当时王安石与其弟身处金陵华藏院此君亭,正值王安石年轻时,在亭中面对竹子,王安石有感而发,借咏竹来表达内心想法或抒发情感,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竹题材的七言律诗,借竹子坚韧挺拔等形象写出了诗人王安石年轻时的壮志豪情,达到了咏竹言志的效果。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绘竹林小径森然、四座生凉以及残阴余韵悠长的景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为后文对竹子品格的赞美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借竹林之景抒发对竹子及像竹子一样的人的赞美之情。拟人:颔联“自许高材老更刚”一句,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和自我期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竹子坚韧刚强的品质,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便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追求。对比:颈联将竹子与蒿藜、松柏进行对比,“会与蒿藜同雨露”表明竹子生长环境的平凡,“终随松柏到冰霜”突出竹子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的不凡气节,通过对比,强调了竹子虽出身平凡却能坚守自我、坚韧不拔的精神。用典:尾联“欲乞伶伦学凤凰”运用伶伦制笛引来凤凰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竹子能被合理利用,发挥价值,进而寓意人才应得到恰当任用的观点,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两句开篇点题,描绘人到竹亭的直观感受。“一迳森然”描绘出竹子排列整齐、茂密的形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四座凉”则从触觉角度,生动展现出竹亭周围因竹子环绕而带来的清凉,让人顿感惬意。“残阴余韵去何长”,进一步写竹子的影子和它所营造出的韵味,即便人离开,那残留的阴影和悠长的韵味仿佛还在延续,无尽悠长,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深远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竹之魅力的遐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巧妙地描写了竹的特征,同时一语双关关合人事。“人怜直节生来瘦”,写出竹子生来便有着笔直的竹节,且身形清瘦,让人怜惜。这里以竹的直节比喻人的正直操守,虽历经艰难、清苦,却始终坚守。“自许高材老更刚”,竹子自认为有着高超的材质,随着岁月增长,愈发刚劲。这正是诗人以竹自况,表明自己年轻时便认定自身才能,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对世事磨砺时,性格愈发刚强坚毅,展现出诗人早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两句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竹的品质。“曾与蒿藜同雨露”,写竹子曾经和蒿草、蒺藜一同接受雨露的滋润,起点并无不同,暗示诗人早年的成长环境与常人无异。“终随松柏到冰霜”,然而竹子最终能和松柏一样,在冰霜严寒中傲然挺立,凸显出竹子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耐寒品质,也象征着诗人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自我,与那些坚贞之士并肩,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两句化用典故,深化主题。“烦君惜取根株在”,诗人恳请人们珍惜竹子的根株,因为它有着非凡的价值。“欲乞伶伦学凤凰”,这里运用古代圣王黄帝命伶伦伐竹作乐,凤凰闻声而来的典故,暗示自己希望能像竹子成为制作乐器的良材一样,得到君主赏识,施展才华,发出如黄钟大吕般影响世事的声音,实现造福苍生的志向,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关注当今政事根本、有所作为的强烈渴望。

4. 作品点评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全诗风格清新刚健,充满少年壮志豪情,在环境营造、语言表达、意象塑造及主题传达等方面皆表现出色,自成一格,彰显出诗人早期创作的才情与朝气,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舒邦佐《瓶梅》

下一篇:宋·陆游《夏日六言(其一)》

猜你喜欢